关灯
护眼
字体:

闲散宗室八卦日常(150)

作者: 明照万里 阅读记录

有稳稳的爵位继承,像现在这样懂事明理,不过分出挑,做个富贵闲人挺好的。

而自己的孩子不行,一旦等他这个二品大员的爹下去,后代又没能支撑起来,顷刻倒塌,所以必须要下点狠心才行。

谈尚书对心腹询问,“大公子在乡下推广农书,做的这么样?”

心腹如实说道,“大公子刚到乡下,就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请了大夫,现如今正在喝药养着。”

从小养尊处优的大公子哪儿吃过这种苦头?刚到乡下,就因为住不习惯,连着好几日没睡好,紧接着又是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整个人瘦了一圈,夫人看见心疼坏了,这才让心腹美言几句,争取把大公子早点叫回来。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却不曾想谈尚书就是那狠心的爹,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不为所动,只吩咐另外从京城找大夫过去看病,还送了上好的药材补品,偏偏不提让人回来的事。

“玉不琢不成器啊,他吃了这顿苦头,没准能想通。”当日事情闹的何其大,同僚间议论纷纷,每每谈尚书一靠近就闭嘴不说话,多明显。幸亏谈尚书面上八风不动稳得住,也没人敢当面提这事。

现在把谈言志送到乡下,不仅是避风头,还有磨砺他的意思,越凄惨越显得他认清自己痛改前非,以后的前途才顺利。

所以听到谈言志生病,谈尚书反而能稳得住。

现如今陛下一改从前的宽和温厚,有大改朝中制度之志,他身处高位如果不肯改,就只有下去让贤的份儿,他并不恋栈权位,可家里诸人怎么办?就咬牙撑下去吧。

*

沈知澜跟沈葵说说笑笑,一时不慎踩到旁人的脚,听到哎哟一声,他连忙停下来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是我没看路。”

对方温声回道,“没关系,是今天人太多了。”

沈知澜听到对方的声音,如同玉碎筝鸣温润悦耳,难免抬头去看,见到是一位身穿青衣的青年儒生,面容俊朗,微笑着看过来。

然后鞋面上带着一个大大的脚印。

沈知澜面上一红,虽不是故意的,但人家好端端走街上,街上带个印子也着实失了体面,又是一阵道歉,想把人拉到一边去清理清理。

对方却阻止了,“一点小事,不妨碍的,如果小哥过意不去,不妨替我讲讲藏书楼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人流如织?”

他瞧着不断有书生进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又是疲惫又是激动的微笑。

沈葵抢先发问,“你是外地人?”

“在下是这一届的贡士,进京赶考而来。”

“原来是这样。”沈葵恍然大悟说,“藏书楼内正组织活动,抄写农书换藏书,纸墨朝廷提供,抄好的农书会发到地方给百姓们,让他们能用上。”

书生微微一笑,“原来如此,竟然有这样的活动,当真是有趣。”他微微颔首谢过二人,转身去藏书楼的前楼询问到底怎么抄书。

沈知澜目送这位离开,突然发话,“我感觉这位,肯定能考中科举。”

“这么肯定?”

沈知澜深沉脸,“长这么好看,要是没考中,说明主考官瞎了!”

“噗!”沈葵爆笑出声,原来是看脸啊。

*

被他们议论的书生验看过文牒后进了藏书楼,先被这巨大的空间震撼了。

藏书楼从前朝兴建,延续到今朝,因为重视教育和知识的共同习性,历经战火而不衰,藏书还越来越多。据说五十年前统计过一次,已经有十万余册,如今有多少藏书,还未可知。

喜欢看书的人瞧见这么多书,犹如老鼠进米缸,满心满眼只有自己没看过的书,恨不得扎进去游个几圈。

书生自然不例外,腿都迈不动,只想看完一册又一册。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清醒过来,去询问具体的抄书换书规则,普通的书册可以随时阅读,只是不能带走。而抄五本农书,可以换一本典藏区的珍本。

典藏区的书自然是好书,谁都想换的,书生浏览了目录,艰难选了一本目前最想看的,侍从就拿出纸笔,让他在旁边长桌上抄写。

书生研墨提笔,一行俊秀小楷出现在白纸上,书生的手很稳,抄的又快,不一会儿就抄一迭。

坐他旁边的书生抄的手酸,停笔休息,这才察觉到旁边多了一人,忍不住闲聊,“兄台也是来抄书的?”说完不禁懊恼,这不是废话吗?出现在这里,难道还能是闲的发慌吗?

好在对方察觉到他的窘迫,微微一笑,“在下刚进京城,什么都不懂,便来这里抄抄书打发辰光,兄台见笑了。”

提到抄书,话题就多了起来,书生乙来抄书的日子更长,说话滔滔不绝,全是赞美。“我来了三个月,有这种好事,怎么没早点遇上哩!以前想找一本藏书可是费了老大劲,而且人家未必愿意借。”

都知道家有万卷书,如同万两金,人人都明白藏书的重要性,想要人家借阅一册,必是三请四请,态度恭敬,按时归还。饶是如此,别人还未必乐意。就算他们自家看不懂,还可以留给子孙后代啊!借给别人,别人看完学会,岂不是给自家创造竞争对手么?

所以借书难。

现如今他们可以直接来藏书楼换藏书,虽然耗费些许精力,却是实打实能换到藏书看,不用瞧旁人脸色,也不用担心临时毁约。

书生不自觉点头,这主意当真好。

“而且抄书人的名字还会一直流传下去,想想我们身在北方,却能帮到千里之外南方的百姓,当真是功德无量啊。”书生乙意犹未尽的夸完,又在农书扉页写下自己的名字,“差点忘了,兄台姓甚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