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城大户的主母日常(71)

作者:积丘山 阅读记录

“你们几个,都是七八岁大就去送学堂读书的,铄儿也差不多到了年纪。近日事多,家里又没人提,我也顾不得,难为你们俩孩子,还想着他的事。咱们家虽不指望他出人头地,到底也要学些道理、认识些字、学学筹算,等日后长大了,好歹把账本看通。”

这时候,一向不怎么会看账本的二叔,被娘亲说得埋下了头,不说话。

按照以往谢聿铭、谢聿铎的惯例,谁家的孩子,谁出开学堂开销。

算起来,聿铄是二房的孩子,这笔花销应该由二房账上出。

二婶也想到了这一点儿,还没等众人开口,先发制人,先冷哼了一声。

“每个月,总共就没有几个闲银子,吃穿花用不说,我还要照顾儿子女儿,儿媳妇更是至今还下不来床呢!现在,还要去什么劳什子学堂,谁家供得起这么多开销!不过是识字罢了,跟着铺子里的伙计混几天,也不少认识字,白费这个钱做什么。”

老太太瞅了她一眼,拍了拍桌案。

“这兄弟几个,谁不是我的孙子?既然都是咱家的孩子,都得送去学堂,就连玉钟姊妹几个,也都跟着去过。你说开销大,我问你,铄儿都没在你那边住,从小到大,花了你几个钱?”

二婶一时语塞,铄儿不满半岁就被送到了老太太屋里养着了,全是靠老太太的私房钱养大的。

二叔照例不吭声。

婆媳多年,老太太哪能不知道二婶的心思——不过是银子的事情罢了。

“铄儿读书的花销,由我来出,不用记家里的账。你可愿意?”

二婶见听见老太太自已拿私房钱,勉强点了点头。

“我……也没说不愿意,只是怕辛苦了老太太。”

“呵,老婆子我辛苦了一辈子,也不差这几年。”

老太太拄着拐杖起了身,临走又回了头。

“还有,等把沈家小弟接来了,就和铄儿一起住我屋子西边的耳房里,他在学堂的花销,一并由我来出。小孩子家家,能花几个子儿,没得让亲戚看了笑话。”

沈绮听见弟弟的事儿,忙站起来回话。

“我家爹娘都准备好了,岂能让老太太费心?”

吴老太太摆了摆手,表示不必再说,径自往佛堂去了。

眼看着商量已定,沈绮老太太的西耳房收拾好,就接了沈纪过来,带给大家看了,然后安置在老太太院子里,和铄儿作伴。

沈纪和谢聿铄两个人年龄相仿,上次见过一面,早就成了好友,而今更是不亦乐乎。

尤其是铄儿,家中哥哥、姐姐都比他大得多,他自小就没有玩伴,老太太整日吃斋念佛,他一个人闷得很。

眼下,来了个能爬树捉鸟、会下河摸鱼的伙伴,他欢喜的不得了。

虽然老太太说要出钱,沈绮也没当真伸手去要,自已拿了银子,张罗着给两个弟弟买书、买笔,置办上学的衣服、鞋袜等,一应物件都是双份。

又叫谢聿铎问好了学堂,拜见了夫子,送上了束脩,再安排家中马夫早晚接送。

大半个月下来,桩桩件件都安排妥当了。

第一天,沈绮把两人收拾得规规矩矩,亲自陪着送去了学堂。

回到家,她又拿了针线,开始给他们缝制清神明目的香包。

忽然,敲门声响了起来。

沈绮以为是玉镜,应了声,又见没人进来,就放下针线,打开房门。

奇怪,门口没人。

正要转身回房的时候,余光一扫,自家窗户边上多了一大把新鲜的枇杷果。

沈绮心中疑惑,快走两步,左右瞧瞧,就瞧见了云姨娘颤颤巍巍往后边走的背影。

此后,隔三差五的,东厢房就会响起敲门声。

没人应的时候,窗前总会多些东西。

有时,是两个新鲜的桃子。有时,是一包麻糖,或是甜瓜、苹果、蜜糕,总是不重样。

云姨娘还是没跟沈绮说话,可她心里,都知道,也都记得。

第59章 书房吃枇杷

晚间,沈绮缝好了香包,送在后边给弟弟们一人一个,顺便问了功课,又打发两人睡下。

忙了一圈儿,她见谢聿铎还迟迟不归,便将枇杷果淘洗干净,用白瓷盘子装了,来到前边书房寻他。

谢聿铎正在书案前写字,见沈绮推门进来,忙搁下笔,起身来迎。

“这么晚了,你怎么过来了,是有事?”

沈绮把果盘递给他,笑道:“没什么事。我见这枇杷果还新鲜,若是放在明天,怕是不中吃了,所以拿给你尝一尝。”

谢聿铎接了盘子,牵着她走到书案前,按在椅子上,又把满桌的纸笔文书推到一边,自已抬腿坐在书案上,跟她说话。

“这才四月,枇杷倒是少见,你叫人买的?”

“不是,是云姨娘给的。”

“哦?”

谢聿铎眉毛一挑。

“我竟不知道,你们还有这交情?”

沈绮摇摇头。

“没什么交情,也不曾好生说过话。大概是,看我送聿铄去学堂,有意谢我?说来也怪,老太太把聿铄养到这么大,姨娘怎么不去谢她老人家?”

谢聿铎随手拈起一只枇杷果子,瞧着圆润光滑,甚是鲜嫩,三两下剥好了,递到沈绮嘴边。

“你奇怪,我更奇怪。说起来,你大概还不知道,不仅聿铄是老太太养大的,就连云姨娘,也是老太太养大的。”

“哦?”

“我之前听大姐姐说过几句,说云姨娘约摸七八岁就被祖母买来当丫鬟,对她极好,养到快要论婚嫁的时候,不知为何成了西院的姨娘,生了聿铄,再后来,又把孩子留给老太太养。”

上一篇: 奉旨成亲 下一篇: 少年短歌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