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经(158)
大贪官京兆尹落马,百姓高兴的像过年,郦壬臣做事做的滴水不漏,将沣都府帑亏空的问题统统扣在了区博身上,又巧妙的将其他高氏成员摘地干干净净,叫高傒满意得不得了。
她也不揽功,默默退居幕后,把惩治元凶的功绩都献给了高傒,还免费帮助宣传一波,老百姓对于高傒“铁面无私”惩处至亲的行为,大多数人又是一阵歌功颂德。
郦壬臣这一手一箭三雕,既帮高傒把事情办了,又帮他把名立了,还叫高氏内部其他成员充分接纳了她这个新人物。
一时间,愿意结交她的沣都士大夫们如过江之鲫,简直要踏破了她家的门槛,示好的拜帖像雪花一样送进了她家大门。
明眼人谁都看得出,这是高氏团体未来的红人啊,是高傒着意栽培的心腹中的心腹啊。
郦壬臣来者不拒,默默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记住了他们的脸。
自此,齐国士人郦壬臣的名头,在汉国王都的权力中心,粉墨登场。
某个休沐日,郦壬臣收到了一份来自北武郡的私人信笺,是王莹的亲笔手书。老朋友久不联系,她收到书信自然是高兴的,但是打开一看,郦壬臣发现这竟是一封委托举荐信。
王莹在信中写到,听说她在沣都办了件大案子,正是仕途得意之时,深受朝廷器重,于是委托她能不能帮忙向高氏举荐一个人,还说此人能力优秀,就是多年未得提拔,实在可惜,王廷察举在即,若郦壬臣有意,希望能帮衬一二。
郦壬臣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王莹能写出来的信?
据郦壬臣了解,从前未做官* 的时候,王莹还对相国高傒抱有一些好感,以为他真的像坊间流传的那样勤俭奉公,可是自从做了彭城城宰以后,王莹的这种幻想便被击碎了。凡是秉公执法的大夫,身处大汉官僚体系内的人都知道高傒的真面目,只不过一部分选择跟随,一部分明哲保身。
所以郦壬臣想不到王莹也有向高氏举荐人物的一天,这不符合她的性情。
不过想了想,郦壬臣又有点理解了,王莹自己虽刚正不阿,为官清正,但也许会是那种为了朋友而拉下脸求人的人。她不会为了自己求高氏,但她没准会为了好朋友去求高氏。
毕竟想要建功立业也不丢人。
而王莹要托郦壬臣举荐的人,也不是什么陌生人,竟是赵必姜。
因为曾经的“赠穗之谊”,郦壬臣对此人有不错的印象。
王莹估计是不知道这一点,还在信末贴心的附上了赵大夫的介绍,详细陈述了一下赵必姜此人,叫郦壬臣放心。
郦壬臣收起信笺,敏锐的察觉到此事有一丝蹊跷,但她还想不出来是什么。
到底是谁要举荐赵必姜?真的是王莹吗。
她刚刚办妥了一件大案,沣都城内的大夫们都还没应付完,这封信就已经送到她手里了,王莹的消息能那么灵通?
从北武郡送信到沣都,少说也要半月余,半个月前王莹就已经预测到她能够在沣都崭露头角了?
王莹是那种心思很深的人吗?
这一连串的疑惑都令郦壬臣不解。她坐在书房中仔细思量这件事,大致分析出三种可能性:
第一,的确是王莹想举荐人才过来,送信的时间也恰好歪打正着赶上了这个特别时期,而且举荐的人又恰好是给过郦壬臣良好印象的赵必姜大夫。
这种一连串“恰巧”的可能性有没有?有!但太小了。
第二,是高氏又在试探她,想看看她内心的真实偏向,到底是否诚心归附高氏。
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郦壬臣直觉这并不像高傒的惯用手法,而且高傒还要搞定王莹那一关,岂不麻烦?
第三,沣都城中是否有第三股势力,在暗中观察着一切?并且在利用她来达成某种目的?
这也有一定可能性,不过郦壬臣不敢相信,沣都已经被高氏一手遮天了,谁还能在这里面做文章?
她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先把赵必姜举荐上去,如果有人问起来就说是老朋友举荐,况且赵必姜在彭城的政绩也非常不错,本身也该提拔了,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没有风险。
第080章 端倪(三更)
大暑未至, 朝廷拔擢郦壬臣为侍中大夫,近奉王侧。
《汉官仪制》载:“侍中者,可入禁中受事, 往来殿内奏呈,与闻朝政,辅君王决策, 级同副卿。赐犀带深衣,银印黄绶,秩千二百石。”
她离九卿大夫只剩一步之遥了。
本来高傒是想直接提她为九卿大夫的, 她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但考虑到她年纪小,未免引起旁人不满,甚至引起汉王不满, 所以暂且搁置了。
大汉国还没有过未满四十岁的九卿高官,更别提二十来岁的郦壬臣了, 于是最终取舍一番,高傒给了她一个侍中大夫的位阶,并在暗中正式将她纳入了高氏团体来使唤。
侍中大夫,不是九卿却胜似九卿, 需要日常出入禁中, 与闻政事,只有少数人能担任,妥妥的九卿预备人选。前些年的时候,中郎将符韬因着常侍君王缘故,再加上符氏族人功勋卓着,就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侍中大夫。
可是郦壬臣知道, 高傒让她做这个侍中大夫,绝不是给她点好处那么简单, 这个位置实在太敏感,他一定还有更冒险的事让她做。
“老夫的诚意已给的足够,接下来,就要郦大夫兑现承诺了。”高傒带着她进王宫谢恩的路上,提醒她道。
承诺?
郦壬臣笑笑,老老实实道:“下官给相国大夫的承诺太多了,不知您问的是哪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