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蚌的(153)+番外
前不久禹白溪联系她,说有重要的人要来德国出差一周,问她届时能否帮忙做向导和翻译,她还开玩笑问他,“是小甜心吗?”
一向不苟言笑的男人,爽快承认,还郑重补充了一句,“是心肝宝贝。”
幸好彼此开着视频,不然梁麒以为禹白溪肯定被人盗号了。
祯珠千里迢迢来找的不是别人,恰好梁麒认识,也是她和禹白溪的师兄。恰好那人正在慕尼黑,某种程度上,水到渠成。缘分在无形中,自然而然促成了这次见面。
天时地利人和,梁麒无疑是接待祯珠的最佳人选。
汽车穿过市区,出了高速,渐渐驶入郊区沿着蜿蜒山道逶迤前行。
天空下起毛毛雨,车窗外偶尔闪过溪谷风光、高耸云杉和几座中世纪残缺的石砖建筑。
一团雾从阿尔卑斯山麓蔓延上来,云雾缭绕,神秘而缥缈,仿佛置身于冰与火之歌里的“雾林城”。
*** ***
开了近两个小时,汽车终于停在一片碧绿湖泊前,湖水清澈,如同上帝跌落人间的镜面,映着远处的树影和积雪山峰。
雨已经停了。
祯珠摁下车窗,山间呼啸而过的风,卷来冷冽的清新。
湖泊旁立着一栋三层楼高的现代建筑,点缀在森林与山脉之间,与身后的松树林和自然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
建筑物外形神似白鸽展翅欲飞,造型简约别致,仿佛是一只在此暂停歇息的鸟儿。
“我们到啦。”梁麒打了个响指。
步入大堂,像走进了一间艺廊。
设计风格内外呼应,墙体全部采用罗马灰石及大片落地玻璃,与延绵起伏的山麓隔窗相望。
“这栋建筑的主人DK就是设计师,他和妻子结婚后买下了这块地。DK的妻子曾任舞团艺术总监,热爱大自然、舞蹈与绘画,所以他将所有元素糅合在了一起。”
梁麒显然对这里很熟,与工作人员熟稔地打招呼。
“行李放这儿就行,我们先去楼上。”
二人还没走出几米,前方出现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一身纯黑装束,看样子等候已久,朝祯珠挥挥手,快步走来。
近了看,像真人版的乔治克鲁尼,白胡子扎成一根小辫子尤其瞩目。年纪与祯大海相近,眼神却透着股玩世不恭的劲儿。
“我们以前学跳舞时认识的,David Kross,我们都叫他DK。”
祯珠听梁麒介绍他为师兄,以为他俩和禹白溪都是同学。
可来时路上,梁麒说自己职业是金融分析师,与医学毫无关系。
如今看来,这栋建筑的主人浑身充满艺术气质,是她要找的匠人大师,也不太像医生。
对上祯珠的目光,DK朗声笑起来,笑声跟他的外型一般豪迈。
这一声笑,仿佛积雪融化,转眼间,男人周身冷酷气场化成了和蔼可亲。
真......和蔼可亲,祯珠甚至想到了她过世已久的爷爷。
“Zen Zoo,”DK很认真地发音,“欢迎你来。”
“谢谢DK,”祯珠也跟着笑,“我还以为您是珠宝设计师。”
没想到给禹白溪做手工钢笔的匠人,是位建筑设计师。
“DK可不止这一种身份。”梁麒道。
“人不应该把自己定义,要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比如,医生也可能是个好舞者。”显然DK意有所指。
不想当教授的医生不是好舞者?
嘿嘿,祯珠似乎知道禹白溪那晚韵味十足的舞姿来自哪里了。
DK自称自己是老顽童。
老顽童?祯珠一瞬以为自己听岔耳。
DK在说中文吗?
梁麒笑,「老顽童」这个称号是禹白溪给取的。
在祯珠固有印象里,医学生学业繁重。到了禹白溪这儿,以他的努力程度,甚至可能还有点儿刻板。
可从禹白溪讲述的点点滴滴,还有如今新鲜出炉的二手史料,她现在似乎串联出一条全新的思路:是她不曾知晓的、过去的他。
DK邀请祯珠参观这座艺术馆,整个馆都是他的工作室。
不同于祯珠想象中艺术家的传统Bottega(*工作室、手工作坊)。
一层是画廊展览区,二层是DK的专属空间,三层是巨大的露台。
二层整座大平层一分为二,一边是他的工作枱,另一边是练舞室。
工作枱前分布排列着各式各样的镊子、钳子、锯子和锤子......空气里满满独特的手工气质。
走近看,祯珠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工作枱上摆放着未完工的微缩景观、透明储柜里是琳琅满目的手工玩意儿。
DK的身份,确实不应该被定义为「设计师」,更像是独辟蹊径的发明家、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探索者......
他是真正的「匠人」。
耳畔有音乐缓缓传来,对面三维投影里,一位年轻舞者翩翩起舞。
DK解释,他习惯在工作之余,看一眼在练舞的妻子。自从妻子过世后,他把妻子跳舞的视频做成全息投影,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他。
祯珠忍不住赞叹,“她真美。”
“这就是舞蹈首席的魅力。”梁麒轻声讲述往事。当年DK过于怀念妻子,专门去学舞蹈。
缘分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改写着亿万人毫无交集的宿命。
禹白溪、梁麒、DK。
不知前路的医学生、怀着舞蹈梦却为女儿病情困扰的银行职员、中年丧妻内心空虚的设计师。
三位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人,在命运的分岔口,遇到彼此。
工作室来学舞的大部分是青春洋溢的少年少女,没有哪个班适合他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