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离朕皇陵远亿点(135)+番外

作者: 蝴蝶公爵 阅读记录

少年人没怎么干过重活,面皮在书房中捂得白生生的,样貌清俊,言谈举止更斯斯文文,轻声细语,时逢有小娘子与他说话,未语脸先红。

老者越看他越满意,他家中尚有个小孙女,与冯三娘的侄子一般大,自这孩子回来后,他家的小孙女有事没事便往三娘家跑,做阿爷的怎么瞧不出孙女的心思,今日就将人叫来,趁着对方在自己旁边坐着,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

“老丈。”少年开口。

老者发灰的眉头一皱,“叫阿爷。”

少年一愣,求助般地看向冯三娘,不料自己姑姑正在与个小娘子说话,笑得发间荆木簪都乱颤,张了张嘴,犹豫着开口:“阿爷。”

“哎!”老者甚是满意。

少年薅了薅垂下的头发,也不知道换个称呼怎么就让这老丈如此高兴,他小声说:“我听说官家派人来了,说要,要……”

“清查田土。”老者接口。

边上聊得热火朝天,倒少有人注意他们两个。

少年连连称是,“阿爷,你说官家这事能办成吗?”

老者瞥了眼少年,笑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少年声音压得更低,“我家里还有三百亩田土寄在旁人那呢,我只怕,只怕,明远的事儿成了,整个大昭朝不都得清查?”

老者吐了口烟,见他满面担忧,忍不住笑了声,对方也算自己孙子女辈的人了,毫无戒备地答道:“我看不能。”

少年一愣,“为何?”他想说重新清丈田土,惩治诡寄后田土仍是自己的,且再没有被人昧下的风险,池林就是前车之鉴,怎么还有人前赴后继?

老者嗤笑了声,“说你是读书人,”忍不住拿烟杆敲了下少年人的头,“你还真十指不沾阳春水了!”

少年眼睛清亮,又带几分茫然,老者虽不知何为虚心求教,见一个在外求学拜师,日后可能做大官的学生这么看自己,很有几分飘飘然,道:“告诉你吧,官家的粮都收到六成了,寄到旁人名下最多也不过四成,你算算,刨去每年的种子,还够不够人用畜嚼!”

少年若有所思。

从来能有余钱供子女读书的人家多算不上极清贫,譬如他,便算上官宦之家的子弟,竟极少想到这一层。

老者拿烟杆捅了捅少年,“闷声不语的,怎么了?”

少年偏头,望着不远处一望无际的田海,晚风吹拂,万千碧绿随风轻摇,道:“阿爷,我无事。”

“只是……”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得见,“民生多艰啊。”

话音湮灭在风中。

翌日大早,少年便收到了所谓在景州府的友人寄送来的东西——乃是一盒耐放的点心并几样银首饰。

少年打开点心盒,从夹层中取出文书,放好。

将点心分了四邻的孩子,银首饰则尽数给了姑姑。

冯三娘倚着门,把玩着手中的小簪子,笑道:“贤侄,好孝顺。”

“贤侄”本人瞥了他一眼,不言不语地退回房中,打开文书。

越看,面色越激动。

待全篇看完,昨日的委顿与忧虑竟一扫而空。

冯三娘不知何时跟了进来,“笑什么呢?”

少年霍地转身,刻意压低了声音,然而还是压不住语气重的激荡,“文书上说,明远郡内,陛下欲减田税,减至二成税,二成税啊,已五十年不曾有了!”

冯三娘怔然,神色有些不可置信,一把扯过少年手中的纸,见除此之外,上面还写着,凡将田土寄在他人名下者,三百亩以下无罪。

三百亩以下的人家,其实就是平民百姓,连小地主都算不得,这样的人家诡寄土地,的的确确只为了吃饱饭而已。

毕竟,六成税,实在太高,太高了!

三百亩以上,一千亩以下,则要以二成之数补缴两年内的田土税,若诡寄不超过两年,则不补缴。

至于一千亩以上……这便是富家豪商了,需得补缴五年三成税。

至于为他人诡寄土地者,譬如张氏,按律法,罪名便不轻,会牵连三族,但这次的处置却近乎平和,只要将十年间的田土税上缴国库便可。

可谓重重拿起,轻轻放下。

冯三娘看过后犹然不信,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三遍,才道:“要变天了!”

诚如其所言,待圣旨明发天下,朝野震荡!

于百姓而言,减税自然是最实在的好事,既然朝廷的税减了,就没必要将田土寄在他人名下,此时既没有好处,又有可能遭人把地占了,趁着官家在,便带着当时交割的文书凭证,要求将地主名改回来。

应者如云,令原本想看乐子,亦或者不愿清查土地者瞠目结舌。

若明远郡内推行顺利,新政必然推广至整个昭朝。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

譬如说,田土连阡陌的豪族高门。

他们不同与商人,空有财产,但地位低下,总恐其财被人夺了去,便依靠于豪族,豪族则本身就在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不必担忧官员垂涎其财产,又或者,官员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族人。

将田税归于国库,此举,无异于给他们放血!

但又只是放血,十年田税上缴回去,于多数豪族而言,数目虽不小,却并非令人无法接受的巨大。

然而又忍不住想,今日让一步,来日或让十步、百步,乃至被鲸吞蚕食得半点不剩。

可若,皇帝就此止住呢?

毕竟参与其中的还有不少皇亲国戚,从前不是没推行过新政,却未见哪位皇帝会将刀抵上自己人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