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43)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春娘:……

姜三郎笑了,“就让她去吧,到时候将大成也带上,让他背着宝儿。”

樱宝笑眯了眼,连连点头,“娘放心,宝儿不淘气,宝儿可有用啦。”

春娘无奈,戳戳小闺女额头,“那你可得听话,不能乱跑,县城有坏人会偷小娃子,特别像你这样的奶娃娃。”

“嗯,宝儿不乱跑。”

第二天,姜三郎跟村正家借了辆驴车,带着两背篓金耳,兄弟三个往县城而去。

当然,樱宝与大堂哥姜成也在驴车上。

从天不亮出发,一路走走停停,至中午才到城门口。

守城兵丁让他们交了五文车马税,这才放行。

进了城,几人赶着驴车四处溜达,主要是找可以收购金耳的药铺。

樱宝上辈子可是在县城生活好几年,所以对县城布局了如指掌。

她指挥老爹赶车,左拐右拐,进入一个繁华街道。

街道上商铺林立,彩幡飘扬,推车的挑担的,牵驴赶马的,各色行人络绎不绝。

樱宝指向一个店铺:“爹,那个是药铺吧。”

她上辈子就曾带弟弟在这家瞧过病抓过药,坐堂郎中医术精湛,掌柜的也很讲信用。

就是不知道现在如何,是不是跟前世一样。

姜三郎抬头一看,果然是一家药铺。

“九康药堂。”

看名字就知道是个经年大药堂。

“大哥二哥,咱们去瞧瞧。”

姜三郎招呼两个哥哥,“先带一篓金耳,其余放车上,让大成看着。”

姜大郎姜二郎应一声,下车整理下衣裳,又掸了掸鞋面上的灰尘,这才随三弟往九康药堂走去。

樱宝被老爹抱在怀里,眼珠咕噜咕噜乱转。

眼前九康药堂好像规模不大,药柜也没前世多。

但前世的九康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九康大药堂,自然不是现在能比的。

进了铺子,姜三郎将小闺女递给二哥,上前向一个十七八岁的配药伙计拱手:“请问贵堂掌柜可在?”

第三十五章:九康药堂

配药大伙计倒也客气,向姜三郎回个礼,“客人找我家掌柜何事?”

姜三郎直言:“某家里有一些金耳,想问问贵堂收不收?”

伙计一愣,打量下几人,说:“那可要看品相如何。若品相成色不错,当然是收的。”

姜三郎连忙将背篓拿过来,放在柜台上,“那请看看这个如何。”

伙计拿起一朵翻来覆去瞧了瞧,闻了闻,又捏了捏。

他没有说行不行,对姜三郎道:“你们先等等,我这便去请掌柜来。”

伙计让旁边药童过来照应,自己转身往内堂去了。

没多久,一个四十来岁的长须中年人随伙计出来,神情倨傲,淡淡扫过兄弟三个。“你们是卖金耳的?”

“是。”姜三郎抱拳。

掌柜踱步过来,拿起一朵金耳翻看一下,说:“这种成色的金耳,咱们这里一两银子一斤。”

“啥?”姜三郎一愣,脸色有点不好看。

李郎中可是付了十两银一斤呢,没想到这个药堂竟然只出一两。

姜大郎和姜二郎对视一眼,倒没怎么失望。

要知道一斤稻米才三文而已,羊肉也不过十八文一斤。

这小小金耳一斤就能卖一两银子,也就是一千文,那可是一大笔钱啊,赶上他们农家几个月收入了。

可三弟不是说一斤十两的吗,怎么会相差这么多?姜大郎困惑。

姜三郎心里虽恼火,但也不好发作,只提醒道:“掌柜是不是看错了?我这个可是金耳,前些日子还卖十两银一斤呢。”

掌柜面露不耐,说:“咱们收购的就是这个价,你爱卖不卖。”

说完转身走了,经过伙计身边,还瞪了他一眼。

伙计满脸尴尬,对姜三郎道:“那位是药堂掌柜,既然你们不接受一两价格,就请回吧。”

姜三郎沉着脸一言不发,收拾好金耳背上就走。

樱宝幽幽看一眼伙计,心里唏嘘。

这个伙计就是十几年后的九康药堂大掌柜。唉,这会儿他还是个没权势的小伙计,啥事也做不了主。

几人出了九康药堂,在驴车旁商议。

姜三郎:“要不再去别的地方看看?”

“也行。我看这条街上有不少药堂,咱们多跑两家问问价格。”姜二郎道。

姜大郎:“对对!多问几家,心里也有数。”

于是,兄弟三人在县城转了好久,问过好几家药铺,都不尽人意。

虽说价格从一两已经问到二两,但姜三郎还是不满意。

明明李郎中给出十两一斤的价,怎么到了县城反而少这么多?

不甘心啊。

姜三郎气闷,但又毫无办法。

最后路过一个飞檐翘角的大商铺时,姜三郎顿住脚步。

福瑞丰商行。

这不是去年买鱼的那位客人报出的地址吗。

自己曾答应他,捕到鲟鱼就送过来,后来发生好多事,就没再去捕鱼。

没想到今日竟恰巧路过此处。

姜三郎犹豫着要不要进去看看,毕竟招牌上挂有商行二字,大约也是做啥买卖的。

正迟疑间,从大门内出来一中年人,身穿团寿纹蓝袍,提着衣摆下阶梯。

抬头一看,咦了一声,快步走过来。“你不是卖鱼的郎倌么?怎么,捕到鲟鱼了?”

姜三郎向他拱手,“姜某最近没有捕鱼,今日恰巧路过此地,正想进去瞧瞧。”

中年男人略微遗憾,“哦,那你进去吧。”说罢要走。

姜三郎连忙又道:“其实,某带了一些干货想售卖,能否请郎君帮忙参详参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