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44)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中年男人脚步一顿,问:“什么干货?”

姜三郎将背篓里的金耳显露出来,“就是这个。”

中年男人摸摸下巴上的短须,眼里精光一闪,说:“那就跟我来吧。”

说罢带着姜家几人往商行后院而去。

进了一间宽敞屋子,中年男人请几人坐下,又吩咐侍童看茶,这才问道:“可否让某瞧瞧你的货物?”

姜三郎连忙将背篓递给中年男人,“这是我家制好的金耳,费了不少功夫才做成。”

中年男人检看一番,道:“保存的还行,不知你想售什么价格?”

“实不相瞒。”姜三郎道:“来之前,我曾在当地药铺卖过一批,坐堂郎中给了十两银一斤。只是不知此地价格几何?”

中年人沉吟,“十两委实太高,估计那郎中是按药铺的售出价给你。”

见姜三郎面露失望,男人又说:“咱们商行也要挣钱,而且还要长途跋涉运输,防湿防虫,零秤损耗,风险相当大,所以商行收购金耳的价格,最多三两一斤,不能再多了,即便你送去府城售卖,都不会高出这个价。”

“而且,你这些金耳若拿去药铺出售,他们最多收个十斤,多了便不会再要,商行不一样,咱们既收货,自然天南海北的出货,要的数量肯定比药铺多,且也长久。”

他说的诚恳又合理,竟让姜三郎动摇了。

长叹一声,姜三郎道:“罢了,三两就三两,不知郎君贵姓,可是商行当家人?”

中年男人捋须笑道:“某姓周,单字茂,不才是福瑞丰的二管事,收购点货物还是能够做主。”

“原来是周管事,失敬失敬。”姜三郎抱拳道:“某姓姜,行三,这是我大兄与二兄,还有我长女樱宝。”

姜大郎姜二郎忙拱手示礼,连樱宝也糯糯叫一声周伯伯。

周茂也站起身回礼,说:“不知姜三兄弟带了多少金耳?不如一起拿来过秤吧。”

他可是看到,这姜家兄弟是带了驴车的。

姜三郎:“还有一筐,咱兄弟在家里曾秤过一回,姜某这就去拿来重新过秤。”

周茂摆摆手,“不用你奔忙,周某让侍童去将驴车牵进来即可。”说罢吩咐侍童出去牵驴车。

不多会儿,驴车牵到屋门口,姜三郎搬背篓,与先前背篓摆在一处。

周茂已吩咐侍童拿来戥子,挨个称量。

“净重六斤。”侍童报数。

姜三郎点头,放下心。

看样子这家商行很规矩,并没有克扣斤两,侍童报的数字跟自己在家秤的一样。

周茂:“六斤,某应付你十八两银。”

姜三郎听到钱数,没多高兴,却也舒口气。

虽然价格比预期少很多,但也知足了。

往年自己来县城找活计,给人扛麻袋运货物,累的半死也不过挣个一两百文,这一下子就挣到爹娘一辈子都没攒到的钱,还有啥不满足。

周茂又道:“姜三兄弟家里还有的话,可送到周某这里来。若周某不在,去前堂报某名字即可。到时候会有人接待。”

姜三郎点头。

不一会儿,侍童捧来银子,五两一锭共三锭,外加三贯铜钱。

姜三郎将银子铜钱收好,朝周茂拱手告辞。

第三十六章:会发大水

这时,樱宝开口:“周伯伯,你收不收雪耳啊?我家还有雪耳呢。”

周茂见一个奶娃娃跟自己兜生意,不由笑道:“收,当然收。”

“那多少钱一斤?”樱宝问。

周茂沉吟片刻,说:“如果品相不错,干雪耳是五百文一斤。”

樱宝点点小脑袋,又问:“那周伯伯一直收么?会不会多了就不要了?”

周茂认真道:“确有可能,咱们商行收来货物也是要出货的,若供大于求,自然就不收了。”

“哦。谢谢周伯伯,我知道啦。”

从福瑞丰商行出来,只姜三郎一人闷闷不乐,其余人都兴高采烈。

谈好了收购价格,回去就能着手大干一场,怎不叫人激动。

哪怕只卖出去一次,也够他们家幸福生活好多年了。

姜三郎驾着驴车路过几家店铺,进去采买了不少日用品,还给闺女买了文房四宝与字帖书籍。

又买了好几匹布。

既然挣了钱,就要给家里人置办点新衣,将日子好好过起来。

又经过一个铁匠铺时,姜三郎买了几样农具几把镰刀,还有一只新铁锅。

买铁器农具是要登记户籍的,姜三郎拿出准备好的户籍给主事登记,又交了铁器税。

出了城门,驴车快了很多,兄弟三个坐车上有说有笑,讨论往后怎么种植金耳。

百十里路,一只驴苦逼地拉着一车人,中途休息了好几次,累的不行。

樱宝趁驴子吃草喝水的时候,喂了它一把五鼎芝,这才让它重新振作起来。

直到天黑透,五人一驴才到家。

回到老宅,因为太迟,姜成便没去还车,给驴子卸车后,抱了一捆青草喂它。

忽然发现这家伙精神抖擞,一点儿都不像一天跑足两百里路的样子,有点反常。

姜成摸摸驴脑袋,嘀咕道:“不会出毛病了吧,往常跑个二十里都要吐白沫,今儿倒是奇了。”

毛驴冲他喷个响鼻,扬着脑袋昂昂叫,大眼珠子一直朝樱宝消失的方向斜。

再说樱宝,回到家先跑去看弟弟,又给阿娘一包糕饼,“掌柜说,这个最容易克化,可以给小娃娃吃,娘也吃。”

春娘笑眯眯接过来,“还是我宝儿最好,你爹跑一趟县城,啥都没给咱娘仨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