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72)
陈族长虽不缺钱粮,但真论起来,也不算富裕。
他几个儿子住在一起没分家,每日狗屁倒灶的事情不老少。
加上小儿子应征入伍,整个家仿佛忽然散了架,开始各藏各的心思了。
目前四房最困难,小儿媳一个人带着个几岁孩子很不容易,他想给她找点儿挣钱的营生,以弥补对小儿子的亏欠。
姜三郎笑道:“也没啥说的,您也看见了,这东西不容易伺候,每日撒水保持湿润,水还不能撒到菌菇上头,不然会烂菌。棚子里还要通风让光照进来,否则金耳就会变色。”
他也是经过好几次摸索才知道的,上次因自己没留意这些,差点让金耳都废了。
族长摸摸胡子,点点头,问:“三郎,若我跟你买点儿种子行不?唉,我家柱儿去应征,他媳妇带着个几岁娃娃不容易,所以…”
“没问题。”姜三郎一口应下,“只是我这个菌种有限,给不了太多。”
村里已经有好几个村民跟他定了种菌,他能给陈族长挤出五十朵就不错了。
“你看看能给多少就给多少,柱子媳妇一个人忙活,估计也做不了太多。”
族长见姜三郎答应,很是高兴,“三郎你算算种菌多少钱,回头我拿给你。”
姜三郎在心里算了下,说:“五十朵金耳,您就给五百文吧。”
他之所以要十文一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因为他们买了种菌后,一定会不时喊自己去指导,若遇到难题,更少不了操心。
这一来二去,自己可要花不少功夫。
第五十九章:金耳也有精品
采收完金耳,余下就要晾晒烘干了。
之前樱宝也在老房子那边种了一些,不多,就一百朵,还有一百朵雪耳。
这两百朵都是变异金耳与雪耳的种菌种的,营养基也都用少量五鼎芝与池水的混合液浇过,所以长势非常好。
樱宝将它们采收后,顺便晾晒好,一共得到四斤多干金耳,四斤多雪耳。
这些干菌她没准备全卖,而是送给爷爷奶奶半斤金耳,半斤雪耳,让二老炖着吃。
又送给温姐姐半斤金耳。
自己留了不到一斤的样子,其余的才交给老爹,告诉他这些是精品金耳,没有十两银一斤不卖,雪耳也是精品,没有一两银子一斤也不卖。
姜三郎点头同意。
随后兄弟三人背着金耳去县城,来到福瑞丰商行找周茂出售。
周茂见三兄弟又背了金耳来,当即命人看茶,让小伙计拿戥子过来秤重。
这次金耳一共二十八斤。
其中十五斤是姜三郎的,姜二郎与姜大郎的各有十斤,姜老汉那份少点,就三斤。
秤完金耳,周茂见驴车上还有两背篓没拿过来,不由问:“三郎,你这是…”
他都怀疑姜三郎是不是跟别的商家也有交易了。
姜三郎不紧不慢道:“这些是咱家的精品,没有十两一斤不能卖。”
“啥?”周茂有点不高兴,“你这是想抬价?”
姜三郎摇摇头:“我要是想抬价就不会把那些卖给你了,这些真的是精品。”
周茂狐疑地看向姜三郎,“什么精品?你倒是说出个一二来我听听。”
姜三郎虽不明白小闺女为啥一定要把这些金耳当成精品,但小闺女既然这么说,自有她的道理。
于是道:“能称精品的,当然有说头,我也不好解释,不过周管事若是嫌贵就算了,我带去别家也行,李郎中还跟我说,这些他都要了呢。”
其实李郎中没跟他说过这话,去年那好几斤估计李郎中都没用完呢。
即便用完姜三郎也不会再去找他,因为那温老头的事,姜三郎一直耿耿于怀。
周茂皱起眉,啧啧牙花子,一巴掌拍桌上:“行了行了,这些先给我吧,回头若发现你搞啥噱头,周某追到你老家也要讨个说法。”
说着让小伙计将那筐金耳雪耳拿过来称重。
三斤精品金耳,四斤精品雪耳,共得三十四两银子。
姜大郎与姜二郎面面相觑。
三弟啥时候弄出个精品了?
这几斤精品挣的钱竟然比自己十斤的还多。
周茂心里其实有点恼火,但他不得不将这所谓的精品吃下。
姜三郎这小子看似老实忠厚,其实奸滑的很。
自己若让他的金耳落入旁人手里,那自己可得不偿失。
特别是商行大管事赵昆,那老小子可阴险,一直对金耳的进货渠道垂涎欲滴。
好在姜三郎只认自己,每次的供货数量也不多,那老小子才不方便下手。
哼,等会儿他就煮点对比一下,若姜三敢忽悠他,自己一定要他好看。
拿到银钱,姜家兄弟高高兴兴往回走。
姜大郎道:“三郎,咱们不如凑钱买个骡车,这一来一回总借陈三叔家的,实在抹不下脸。”
姜三郎也在考虑这个事情。
自家没个车子真的很不方便。
以后他们经常来往县城,总借别人车子真的太不方便了。
“走,咱们去骡马市看看。”
“好,就去骡马市,反正咱们手里钱加起来够买一辆骡车的了。”
于是,三兄弟赶往骡马市。
一问价格,一只青壮骡子竟然要三十多两银。
马匹更贵,要四五十两。
连驴子也要二十来两。
这还不算车架,买一辆新车架也得十几两。
三兄弟叹气,但还是忍痛买了一匹骡子,没舍得买车架。
车架可以回去请人打一个,能省不少钱,他们镇上就有人会打车架,自家出好木材,工费只要三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