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73)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不提三兄弟兴高采烈带着骡子回家,再说周茂。

那姜家三兄弟刚走,他就招来侍童煮金耳,两种都煮一点。

煮好后,先尝了尝精品金耳羹,觉得味道非常清香,确实与普通金耳有所不同。

周茂若有所思,又喝一口普通金耳羹,啧啧嘴,摇摇头,“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

这时,大管事赵昆走了过来,见他桌上有两碗金耳羹,笑道:“怎么,自己先用起来了?”

周茂暗自翻个白眼,笑道:“我就尝尝,这不刚收了一点精品金耳嘛,总得试试值不值。”

赵昆撩袍在一旁坐下,伸手端过一碗闻了闻,“这东西不都一样嘛,有啥精品不精品。”

周茂见他端的是精品那碗,立刻接过来,笑道:“这碗我吃过了,你尝尝另一碗。”

赵昆不疑有他,端起另一碗用勺子搅了搅,自顾自吃起来。

这玩意可珍贵,即便自己身为商行大管事也舍不得买来吃,这会儿有免费的不吃白不吃。

周茂也端起一碗,摸一把日渐稀疏的脑门,拿起勺子一勺勺喝起来。

还别说,喝完精品金耳羹后,只觉得通体舒畅,感觉连头发丝都精神了。

待大管事走后,周茂吩咐自己的小伙计,“将这些都登记入册,精品每斤进价十一两,普通还跟之前一样,每斤进价三两半。”

“是。”小伙计是周茂的本家侄儿,跟在伯伯身边跑腿做事,也算周茂的一个心腹。

小伙计边登记入册,边悄悄问:“叔,这精品金耳这么贵,咱们商行往外卖得多少钱一斤呀?”

周茂端起茶盏划拉着浮沫,笑道:“那自然要加价,水涨船高嘛,一两精品卖个五两银不成问题。府城的有钱主儿多的是,这点子东西算得了什么。”

小伙计咋舌,偷眼瞥向炖锅。

那里头还有点儿剩余,等堂叔走了,自己也尝尝几十两一斤的东西是啥味儿。

周茂翘着二郎腿喝两口茶,忽然站起身。

小伙计心里一喜,只等堂叔外出。

哪知周茂迤迤然走到小桌前,拿起炖锅看了看,端着往外去了。

小伙计:……

堂叔这是没吃饱吗?

还是想自己去洗锅?

第六十章:弟弟不见了

姜三郎兄弟回家第二天就请人做了个车架给骡子安上。

自此姜家也有骡车了。

不过,没多久孙里正就闻风上门收了车马税,还告诉他们,以后每年都要缴税,与夏赋秋赋一起算。

与此同时,樱宝也收到老爹带回的三十四两银锭子,顿时开心到不行,抽空就将大部分银锭子收进洞府里。

之后她又种了一百朵精品金耳,一百朵雪耳,又将剩余的精品种菌分一些给老爹,大伯二伯与爷爷也分到一些。

分出去的精品种菌,在没有混合液培育的情况下,估计比不上自己培育的,但作为次精品也应该可以。

“三郎,这些真是精品?”

姜大郎还有点迷糊,“你啥时候培育出来的?”

姜三郎摸摸鼻子:“上次吧,你拿去种着试试,种不种得出来还得看情况。”

他也不敢打包票说能种出精品来,因为小闺女就是这么跟他说的。

姜老汉瞪了大儿一眼,“让你种就好好种,哪来那么多废话。”

姜大郎讪讪端起种菌,小心翼翼分种在桑木上。

这玩意老值钱,一个赶上普通的三个,而且数量不多,必须小心伺候。

姜老汉也分到五十朵精品,高高兴兴伺弄上,也不假孙子之手。

如今他大孙子姜成也种了几十株,不过不是精品。

大孙子今年都十五了,马上就要说亲,手里没钱可不成。

几天后,种金耳告一段落,姜三郎趁着这段时间没收麦,又请村民去南坡挖掘水泊子。

那水泊子太小太浅,储存不了多少水,而姜三郎在南坡种了好多果树和棉花,正需要大量水去灌溉。

所以必须趁这个时候将水泊子扩大挖深,积蓄更多雨水。

“我说三郎,你家为啥在南坡子上盖房啊?”有村民问。

这个问题已经被好多人问过,姜三郎都是一样说法。

“川河每年都涨水,万一哪天发了大水,把屋子冲了不就白忙活了。”

有村民不信,笑道:“多少年都没发过大水,就你胆小如鼠怕这怕那。”

“信不信由你。”姜三郎也不想浪费口舌。

一旁的李二永闻言若有所思,转头对大哥道:

“哥,咱们的永业田也有一部分在坡上,不如也在这里盖个屋子吧。咱盖不了瓦房,盖个茅屋应该没问题。”

李二永深信姜三郎,因为姜三哥去年挣了不少钱,现在更是带自己兄弟俩个种金耳呢。

三郎运气这么好,说出的话必定有一定道理。

李大永摇摇头,“等等再看吧。”

盖房不是小事,不仅是家里银钱不凑手,还有念旧心理。

谁能舍得丢下生活多年的地方,跑另外地方建房?

而且这地方太偏僻,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李二永撇撇嘴,有点沮丧。

他跟大哥没分家,建房这种大事必须哥两个都赞同才行。

要不,等自己种金耳挣到点钱,就在自己的永业田那边先建个草屋,万一哪天真发大水了,自己就带着老婆孩子躲过去。

李二永提议没得到大哥的赞同,却引起同在一起挖塘的王柯注意。

他也认为姜三郎的话在理。

川河过个两三年就会闹次水灾,虽不严重,但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