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捡了福星闺女后,全村都旺了(86)

作者: 久l久 阅读记录

陈老栓摸摸胡子,若有所思,“你说,若咱们将那孩子认回来,二郎院试是不是就有把握了?”

“是这个理儿!”冯氏一拍大腿,“咱早该要回来了。把个好好小仙童丢人家去,不是我说韩氏,她这个女人就是晦气的很,不干一件正事儿,好不容易生个得用的,竟然还给扔了,咱家二郎娶了她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行了!”陈老栓瞪了老妻一眼,“别嘴里不把门,啥话都往外秃噜。”

冯氏挪开纺车,下了炕,拍拍衣裳道:“我去问问韩氏,当初那孩子到底丢去哪儿了。”

陈老栓没言语,只托着茶壶眯眼想事。

冯氏走到二房门口,大声叫道:“韩氏,出来,我问你话。”

好半天韩氏才撩帘子出屋,“啥事?”

冯氏白一眼二儿媳,拨开她走进房里。

陈昌平正坐在书桌旁抄写礼记,并没理会老娘的到来。

冯氏朝旁边椅子上一坐,瞥一眼跟进来的儿媳妇,说:“今儿你们夫妻俩都在,我就问一句,东村姜三郎家捡的闺女是不是咱家的?”

陈昌平皱起眉,搁下毛笔转身看向老娘:“娘,您怎么想起问这个?我再说一遍,姜家捡的孩子跟咱们没关系。”

冯氏嘴角抽了抽,转头问二儿媳,“你也这么认为?”

韩氏悄摸望一眼丈夫,鼓足勇气道:“娘,咱们不如去姜家看看。”

“韩氏!”陈昌平怒了,忽地站起身,将椅子都带翻,“你不嫌丢人我还嫌!”

又对冯氏道:“娘,你们能消停点不?这么闹腾我还有啥心情读书?”

他连续几年没过院试,心情低落到极点,自己虽换了几个学馆进学,但收效甚微。

于是他就在家里学习,暂时不打算去县城学馆。

没想到家里也不消停,不是孩子哭就是大人吵,现在又提起前几年丢掉的孩子。

他一听到这事就像吃了苍蝇般难受,仿佛将他心底深处最隐秘最恐惧最懊悔的丑事挖出来,让他无所遁形。

冯氏见儿子十分抵触这事,也不敢再说什么,只得起身离开。

韩氏也跟了出来。

两婆媳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两人出了院子,陈冯氏问:“韩氏,你怎么看?那孩子真是咱家的吗?”

韩氏点点头:“我觉得像,娘,咱们不如悄悄去看看,别让夫君知道就行。”

这三年多肚子都没动静,韩氏心里越发焦躁,若不是上次陈二狗媳妇闹出的那档子事,她都想去姜家将那孩子偷回来。

每当她跟丈夫提起认孩子,他就立刻翻脸,一连几天都不给她好脸色。

今儿婆婆忽然问起,正中韩氏下怀。

“嗯,就这么说定了。咱娘俩抽个空就去姜家看看,若不是咱家的,咱也不能赖他姜家不是。”冯氏摸摸发鬓,又对二儿媳道:“韩氏,不是我说你,以后别惹二郎生气,这一天天的吵得他脑仁疼,能念好书么。”

韩氏这次十分乖觉,低眉顺眼应了,“知道了娘。”

“不好啦!有人跳河啦!”

远处忽然传来村民的呼叫声:“快来人啊!救命啊!”

“谁跳河了?”有村民从家里出来。

“快去瞧瞧吧,好像有孩子跳河了。”

“哎呦,谁家孩子啊,这么想不开…”

几个村民匆匆向声音处跑去。

韩氏与冯氏朝那个方向望一眼,也没当回事,转身回屋。

第七十一章:棉花丰收(感谢宝宝们的月票,加更一章)

今日午后放学,温夫人说下午不用去学堂,于是樱宝带着两弟弟跟阿娘去南坡采棉花。

种在南坡的棉花已经全部绽开,可以采收了。

姜家老小与一些村民都在棉花地里帮忙采摘,现已摘得差不多。

樱宝与阿娘到的时候,采回来的雪白棉花堆在院子的青石板上,整整三大堆。

“呦,这就是棉花啊。”陈村正与族长闲来无事,也溜达到南坡姜家新宅,见到一院子白花花的棉絮,不由抓一把在手里查看。

“可真软和。”陈族长对这种细软的棉絮爱不释手,问姜三郎:“三郎啊,你这棉絮卖不?”

姜三郎点头:“咱自家留用剩下的可以卖,但不能全卖。”

闺女说这棉花可以纺线织布,他便准备让自家先纺一些线出来,试试织点棉布。

用棉花纺线可比用苎麻葛藤丝省事多了。

只要小心采收,不沾上碎叶草屑,再去掉棉籽,便可直接上纺车,不像苎麻葛藤,还要浸泡剥皮,再捶麻抽丝,累也累死个人。

今年姜三郎家就没种多少苎麻,连北山的葛藤都没去采割。

陈三友问:“三郎,你这都是从哪里寻来的种子?”

“是我家宝儿从货郎那里买的,说是番邦的种子。”姜三郎没有隐瞒。

闺女确实从货郎那里买了不少种子,至于后来又在哪个货郎手里买的,他就不知道了。

族长望向樱宝,笑眯眯道:“你家樱宝确实运气极好,老夫活到六十岁,还没见过比她更灵秀的孩童。”这份运气,也没谁了。

人家轻轻松松就能在货郎那里买到他这辈子都没见过的棉花种子,哎,自己家的那些糟心玩意儿,真的都该扔粪坑里沤肥。

姜三郎笑笑,没有接话。

这次四亩地棉花,估计能收获籽棉两千多斤,剥去棉籽的话,大概有一千斤皮棉。

一千斤皮棉晒干打松软后,能给自家所有人都做两身软和的新棉衣,再打十几床被褥也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