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214)

作者: 南伍 阅读记录

真是的,范仲淹这个家伙,自己找出来的问题,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最后居然还是徒弟来收尾。

想到这里,韩琦都想要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了。

他的同僚们,一定对这个规定深恶痛……

“官家,这样的提议真的是为百姓思量,老臣以为,相当合适!”

“是啊官家,科举的年龄下调,能够让一些年纪大了依旧在考试的人放弃科举的念头,这样其他行业上就会多出很多有经验、还是识文断字的人来。”

“做官的年纪下调,这更是好事一件啊,官家不知,老臣确实这些年年纪大了,深感自己有些不如往昔,也不怕同僚笑话,很多事情年轻时候看一遍就能看明白,现在要多看两三遍……如果年纪下调,老臣距离告老还乡也不差几年,这样工作起来也更有奔头。”

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声音?

韩琦纳闷了,这是为什么?

韩琦此时的站位已经站到了晏殊的左右,两个人官职差不多,不过晏殊是板上钉钉的副相了。

看韩琦脸上似略有茫然,晏殊就知道,这人一定是只顾着思考这是徒儿苏景先的提议了,没有想明白……

“如果是一方面下调,那么他们绝对不会答应……”

下朝之后,晏殊自然也是拉着韩琦,给人讲明白了这件事。

“现在是两方面一起下调,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肯定是会同意的。”

宋仁宗原本也以为会有人反对,结果发现反对的声音寥寥无几,下朝堂之后也是想明白了。

“好啊,都下调之后,那么就是拼的每个人的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太学里面苏景先也在和晏几道复盘。

“如果我们不出这本书的话,只有那些规章制度被实行,那么对寒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苏景先深刻地知道这一点。

晏几道不明白,“做官的年纪下调,这样到了年纪就要走人,朝堂上空出来空位的机会更大。”

“考试的年纪也下调,世家大族人再多也就是那么些人,总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读书的,寒门甚至平民的人多,多出来的人总有能够竞争到空位上的吧?”

“不然。”包繶摇头,“正如你家。”

晏殊的儿子多,晏几道这个老来得子,头上的几个哥哥都已经读书做官了,虽然官位有的不是很大,但是都是靠的自己的本身。

晏殊有六个哥哥,两个姐姐,几乎没有不擅长读书的。

“这应该是我爹是神童……”晏几道说到这里,又听了下来。

是啊,他爹是神童,但是他爹的这几个儿子,算上他,也就他一个人传出来了神童之名。

“家里有神童父亲,父亲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好,你们家只要不是不愿意读书的,能够通过科举的概率就天然比别人大上很多。”

苏景先接过了晏几道的话头,“也正是如此,在朝堂上来调查,大家对这件事的接受程度,那肯定是普遍能够接受的。”

“问富人愿不愿意和穷人比在短时间内更快花钱。”沈括也是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件事情能够被朝堂众人接受的本质。

众人沉默了片刻。

苏景先率先发声,“但是这样的决策又是有必要的,在职位上时间越长,能够发展的势力,能够给家族做到的庇护也就越多,所以很多人明明年纪大了,依旧站在位置上不走,腾出来位置,那么安排上去的是谁不就是官家能够决定的嘛?”

“所以这就是官家支持的原因。”晏几道也明白了,“官家支持,百官们也支持,所以这个能够被顺利推行嘛?”

“估计……”苏景先想了想,脑内简单分析了一下,给出了不能的答案。

“百官们答应的太快了,估计官家反而会反思,加上这次难得拒绝的声音比较小,估计百官之后还是会有反对的人。”

“不过。”苏景先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这些事情我们可以不用管,现在我们的好消息是,书是被直接同意的!”

“也就是说,我们《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的大制作,从今天正式开始啦!”苏景先高兴地不行。

其他人也一脸兴奋,大家看着苏景先,等着苏景先给每个人分配任务。

“这本书不同于之前几本,我们可以分开来做得更基础,比如说单独总结科举常考的篇目,这种一定要是占比比较高的,以及一些偶尔会考到的,这个算作是提升部分。”

“这一部分要比较有耐心、细致,能够耐得住寂寞一点点整理,并且读过比较多的书的人……”

包繶积极举手,认领了这份工作。

就这样,苏景先说完,然后等人认领,很快就每个人都有活干了。

加上虽然没有幼儿园这种纯粹的没有读书的群体,但是他们有太学啊,大家读过书,每个人的错误也是很值得反思的。

苏景先和晏几道负责的部分,就是和太学中的老师、学生们一起的部分。

“每天考一张卷子,这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梅尧臣落泪了,他单知道自己来汴京能够看看范仲淹的新弟子,甚至这个弟子居然也被困在了太学。

但是他万万想不到,这世间居然真的有这么脾性相投的人,范仲淹是个喜欢改变的,每次看到点东西,都会和他商议有没有什么改进的办法,想着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他这个徒弟也真不是省油的灯啊,这根本就是一个方案,然后一劳永累地给他们这些太学的老师增加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