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251)
至于新规定,大宋原本就会有二次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宋仁宗改革之后的规矩,对状元的损失是最大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状元是稳定有官职的,现在状元没了。
苏明允对自己的实力是有认知的,哪怕再超水平发挥,状元这个名头,哦不,前三甲这个名头,都和他是无缘的。
“确实,要是运气好,选得官职竞争的少,肯定会有捡漏的可能,甚至有些好的岗位都会有捡漏的机会。”
和上辈子也差不多,这种能定向选岗的考试,苏景先不用细想都知道会有这样的可能。
“而且,最早的这批,可能会因为官家想要促进政策的落实,拥有更多的选官的机会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苏明允更加有底气了,“等我回去就继续学!”
已经是自信自己能够拿下殿试了。
苏家的到来,确实让苏景先担忧的情绪好了不少。
特别是苏明允自己的生机勃勃,苏景先心想着,保持这样的状态,应该能够面对来自殿试的一切结果。
之后的几天又是过得很快的几天。
到了殿试成绩放榜的时候。
“第一名,杨寘。”
……
“第四名,王安石。”
北宋一甲有五人,王安石正好是一甲的名次。
……
“第十二名,曾巩。”
知道这个名次的时候,苏景先比其他人都要震惊。
“曾巩?”苏景先又向老师确认了一下,“是之前来找过我的曾巩吗?”
老师还以为他比起王安石来说,和曾巩关系更好,所以难以置信呢。
“是啊,这次考试就一位叫做曾巩的,和王安石一样,年少有为呢。”
苏景先大为震撼,不是?历史上不是这么排演的啊!
曾巩这次不应该是名落孙山,然后十年之后卷土重来吗?怎么会这样?
难道是我的蝴蝶翅膀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说来也真的和苏景先有关系,在苏景先的一次又一次的写书办报纸的刺激下,曾巩也早就从一开始的失利中走了出来。
这两年和王安石这个卷王一起奋发读书,倒是也收获了不少进步。
“第二十一名,苏洵。”
苏景先听到这个名次的时候神色淡定,其他人都比他要激动些,大家以为是苏景先早有预料呢,都收敛了。
却没想到在所有名次都报完之后,苏景先又问了一句。
“我爹呢?他叫苏明允。”
怕别人不知道,正要再补充呢。
老师这次的表情可比上次解释曾巩的时候要奇怪,“大宝啊,你有点太紧张了啊,刚刚就报过了,苏洵啊,第二十一名。”
第085章 五三
什么?苏洵?
苏轼他爹?三苏里面的老苏?
苏景先如遭雷击, 他像是经历了传说中的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一下子就全想起来了。
苏洵,苏老泉,苏明允,都是他爹的信息。
而他家那两个弟弟, 苏和仲, 苏同叔,明明白白的, 就是苏轼和苏辙!
“怎么了?大宝?你没事吧?”老师关切的目光注视着苏景先, 生怕这个小孩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剧烈情绪变动。
“老师知道, 你爹第一次考中,你有点难以置信,但是别太激动, 他付出了这么多努力, 能够中举,考上进士, 也是正常的……”
后面的话苏景先都没怎么听进去了, 只嘴角扬起一个微笑的弧度, 高高兴兴地和老师表示, “老师, 我知道的, 我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有现在的结果是他应得的……我爹是苏洵, 我弟是苏轼……哈哈哈哈!”
说道最后又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在再现场的其他人和他一样的, 家里有参与这次科举的人, 有金榜题名的人,大家也都一起笑了, 这样的热闹环境,苏景先倒也没有那么突兀了。
不过,晏几道看着苏景先,发现他每每笑一会儿,就会自报家门,“我爹是苏洵”,偶尔还会参杂着“苏轼是我弟弟”又或者是“苏轼苏辙都是我弟”这样的话。
看着像是,第一次知道自己家人的大名?
应该不会吧,晏几道打消了自己这个离谱的念头,哪有人都十二岁了,马上都要十三岁了,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家人叫什么的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苏景先自己一个人默默复盘,在想自己究竟是怎么忽略掉这些事情的。
他家就在蜀中,爹爹姓苏,娘亲姓程,和苏轼家里是同款配置。
如果说是穿越之后,限制了他对苏家的了解,但是在图书馆遍寻不着苏轼相关,他当时应该就有这方面的联想啊?不过完全没有联想。
苏景先也想了想生活中的,家里没有叫大名的时刻,他也没有问过。
哪怕是在川蜀的时候,他在很努力地找苏轼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家里,究竟有没有人知道一个叫做苏轼的小孩。
好嘛,原来这样的阴差阳错,自己竟然要付一大半的责任。
苏景先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依旧是忍不住的想笑。
拜师韩琦、范仲淹的时候,都没有知道自己弟弟是苏轼、苏辙这么高兴,这可是亲弟弟!虽然师父也是亲师父,但是苏轼竟然是我弟!
带着这样的美好心情,苏景先入睡都感觉空气变得香甜了不少。
第二天,晏几道他们本来是以往苏景先会休息一天的。
毕竟嘛,家里出了这么大一件好事,是应该休息,没想到苏景先不仅一如既往早起学习,这次学习还更有规划了。
“苏轼可是我弟弟,我决定了,要在他之前下场,然后在朝堂上大显身手,以后等我弟弟在朝堂上犯了错,我还能捞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