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267)

作者: 南伍 阅读记录

原来那刀是匪徒砍的……

崔校长默默感叹自己这老友的曲折离奇的遭遇。

“而且,我不着急点,我的继任者就会面临我当时的困境,我已经这样了,不能再让另一个人被那样的肮脏环境影响到了。”

刘世元的脸上满脸坚定,那是一种早有觉悟的视死如归。

崔校长也是。

他们已经决定好了,这几天,就在汴京掀起一场,针对江南的风暴!

“江南贪腐案?”

“嘶,竟然是一个县令揭发的嘛?”

“可信嘛?不会是分赃不均,又或者Hi反咬一口吧?”

“官家已经下令彻查了!听说江南那边已经被换了一批人了。”

这样的风言风语在汴京沸沸扬扬,不过一字一句都传不到苏景先的耳朵里面。

“火绳枪,真的好难。”

几个萝卜头沮丧地看着自己手里的枪支,又看着前方的靶子,一点杀伤力都没有就不说了。

实际上……

大萝卜头范纯佑看着众人脚旁边的被磨得滚圆的石头,嘴角的笑意是怎么都压制不住。

而且……

“少贤啊,你的手工也太差了吧,我看你的弹药都没有出枪管啊。”

“啰嗦!”吴少贤的嚣张气焰都挡不住那张涨得通红的脸,害羞、尴尬,又或者是别的情绪,总之现在的吴少贤是一个发红的小番茄。

其他人的枪管至少都没有问题,但是吴少贤的枪管,被他做成了由粗到细的渐变状态,而他本人是在装填了弹药,也就是那圆球一样的石子的时候才发现的。

所以在大家发射失败,石子落在了脚旁边,又或者有点厉害的,落在前面几步路的地方的时候,吴少贤的是在枪管里面。

“这也是枪支的危险之处呢。”苏景先看着在枪管里面的弹药,“还好我们是石子,不会有炸膛的风险,要是真的是火药,我们的这种近距离都是没有炸到敌人,反而先送走了自己的。”

苏景先的这番话,也是让大家又愁眉苦脸了起来。

“怎么把弹药射出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呢……”

和他们一样痛苦的,还有被苏景先通过最兴来,最兴来又拜托了自家老爹,这样多方辗转通知到的,火药部门。

苏景先他们虽然已经在自己的研究和了解下,初步掌握了地雷,但是毕竟被宋仁宗收掉了自主研发权,所以火绳枪要用的弹药,也只能拜托官家了。

宋仁宗早就对苏景先的火绳枪的提议有了极大的好奇心,但是吧,他也享受着自家的一双调皮捣蛋,但是身体倍棒的儿女为了事情向自己撒娇的快乐,所以也是多多享受了,才答应下来。

至于着火绳枪,苏景先要是做出来一点效果,那面临的也是和地雷一样被收编的未来。

名义上为“钢铁厂”,实际上的火药厂,甚至以一座落魄道观外形示人的火药厂,大家困扰的问题和苏景先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怎么做出一个这么小的东西?”

“要做出不同类型的也好难啊,为什么要一批杀伤力最不大的啊?火药不伤到人……是烟花嘛?”

烟花都不一定能够不伤人啊,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不过他们是官家一手扶持的火药厂,甚至走的是官家的私库,来这里巡场的人也是官家比较信任的太监们,所以他们倒也不敢对提出要求的人发出这样的抱怨。

只敢在绞尽脑汁还想不出怎么做的时候,和同伴互相吐槽一下罢了。

他们的同伴在这么多天的互相磨练下,也都是知道了彼此的底细。

大家都没有做过火药,有人是炼丹好手,有人是烟花厂的优秀员工,总之都是新人。

制作地雷的时候,大家还都是不熟悉的人,现在已经能够开始一起抱怨,抱怨结束后,又干劲十足地一起研究怎么把项目推进下去了!

大宋的火药研究在缓慢又认真地进行着,即使是一直重文轻武的大宋,也受不了长久的落后和长久的挨打。

大家都想要改变,变不成秦汉唐,也得变成一个和辽势均力敌,而不是被压着打的存在吧!

几乎所有悄悄参与到大宋无声变革中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就像是火药厂的这些员工们,大家会叫着麻烦叫着困难,但是没有人叫嚷着累,更没有人选择放弃。

改变吧,大宋!

而在敦煌,范仲淹的努力下,敦煌和去年,和前年,已经有了大不一样。

作为边境城市,大家原先饱受着来自辽国的骚扰,而刚刚建立没两年的西夏,也把他们当做软柿子来捏。

“自从太守来了我们敦煌,这里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有人举着酒杯,脸上带着稍显谄媚的笑容,看着范仲淹。

范仲淹知道,这人的谄媚不是有多想要巴结自己,更多的是感谢自己。

敦煌这样的占据着过往要道的地方,没有被西夏或者辽强行占据,有一部分原因,是打理起来太费事了。

在大宋受伤的繁荣,真抢到了自己的手上,估计只能抓住一手的风沙。

那两个虎狼一样的国家,必定是这么想的。

而且,留在大宋手上,可以在没钱的时候,没吃的时候,甚至没有人口的时候,都来劫掠一番。

抢钱,抢吃的,把男人和记事了的小孩杀掉,抢走女人和小孩。

范仲淹一来和去陕西没什么差别,都是优先练兵,带着敦煌的人打退了一个月里的两次劫掠,才成功争下来了三个月的喘息。

三个月的时间,范仲淹也没有闲着,练兵加种地同步进行着,双管齐下,加上来自苏景先、韩琦、各种认识的人送过来的东西,都被范仲淹一股脑地补贴给了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