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355)
“就是,我们家大人离开汴京这么久了,还记得呢。”
“他应该也离开汴京了吧?不过好像上次的来信说是从苏州回去汴京了?”
“等等,你们说小孩子这么热情地和远在敦煌的师父联系,不会是想要来敦煌玩吧?”
就在大家都开始阴谋论揣测苏景先的时候,范仲淹相当无语地打断了众人乱飞的思绪。
“哪有这种事?”
范仲淹拆开信,一目十行,眼睛倒是越看越亮,“你们过来看,这是苏大宝提出来的新的办法。”
说是新的办法,其实就是旧瓶装新酒,里面对这个时代,唯一创新的事情,可能是让护卫队随身携带火绳枪。
“这个集市要是真的开的话,这个护卫队的成立是必须的。”之前是拒绝立场的人,看到这个提议,也是立刻开始同意了,不过同意的要求就是建立起来这个护卫队。
“要提前和辽国还有西夏那边商量好,我们这边要有护卫队来保证百姓的安全。”
“最主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条例,让我们有能够射杀的权力吧?”
“也没必要?”范仲淹开始看第二页纸了。
如果说第一页纸张是在说怎么开这个集市,以及怎么安排这个护卫队的话。
第二张纸张完全是在讲,如果遇到危险了,怎么第一时间反应,才能够完全脱离掉自己这边的“问题”,把问题都归为对面。
然后先发制人,或者后发制人,以正义的名义和对方开战!
开战这件事,范仲淹是想过的,他甚至知道,苏景先的这封信,必然是官家要求写过来的,劝他带兵打仗的信。
但是他也没想到,苏景先的燕国地图这还挺长,足足写了一页纸,才开始讲这个“开战”的部分。
而且因为有了一页纸的铺垫,所以开战显得……
很合理啊!
第138章 模拟
“听说了吗?敦煌那边开了一个可以和辽国互通有无的集市!”
“他们那边有什么好东西?这几年花我们的钱, 没花光留下来的?”
“谁知道呢,这不是重点,我要说的是……”
“什么?和辽开这样的集市?那不就是个更加危险的鬼市吗?哪个胆大包天的人敢去那边和辽国的人做交易啊!”
“嘿,这就我要和你们说的!”
这一个月里面, 关于“敦煌集市”的消息, 不断地涌入到苏景先的耳朵里面。
“嗯?”晏几道在苏景先面前表演完了这套,看着依旧是一副淡定表情的苏景先, “你有什么看法吗?对于这个敦煌集市?”
“啊?你不还没演完吗?我……”苏景先对于晏几道这难得活泼起来的演技, 还是蛮有兴趣的, 所以还饶有兴致地开始调侃他。
“嗯?行。”晏几道看着苏景先,“你要看之后的表演是吧,来, 继续!”
这次晏几道不自己上了, 直接点了两个仆人,让苏景先看仆人们的精彩戏份。
“好好好, 说着玩的。”苏景先可不敢这么让晏几道的仆人们表演完, 他在看乐子和要命之间还是要命的。
“我知道后面的事情。”别人都不知道, 苏景先都会知道的, 因为后面这一幕, 正是苏景先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的事情。
“集市上的矛盾不是我设计引导的。”
这自然, 辽国这些年和大宋的相处中, 态度是一次比一次恶劣了。
前两次的出使, 压根没把官家放在眼里的使臣可太多了。
甚至有时候,晏殊都跟晏几道说过, 朝堂上下怀疑过, 会不会使臣们也是和汉朝时候是一个性质,就是要惹怒他们, 从而好顺理成章的产生矛盾,然后辽国那边和大宋开战。
之前基于这个想法,所以大宋这块次次忍让,这两次中的第一次也是让步的比较厉害的,第二次才稍微没有那么怕事了。
也是苏景先带来的变化,他的“创造”,让其他人觉得,大宋或许也没有那么怕这场注定的战役。
所以最近的大宋略微站直了腰杆,但是辽国那边却是没有习惯改变这么多年作威作福的态度。
“那边杀了我们这边的人吗?”对具体的细节晏几道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知道,一定是很严重的事情。
“差一点,已经造成重伤了,不过我们早有准备,旁边就是医馆,所以及时救治了下来。”苏景先还比划了一个“就差一点点”的手势。
“来不及救吗?”晏几道皱着眉。
“啊?不是普通人,本来起冲突的是普通人,但是受伤的不是,是一开始的路人然后在吵架的时候进行劝架,动手的时候主动替别人挡的伤害,现在还活着,好好的,不过对外宣称死掉了。”
晏几道也不是别人,这些消息成文云觉得自己能够知道,也能够让晏几道知道。
谁知,晏几道反而在知道了消息之后,对苏景先说,“我知道了,不过这些事就不要告诉别人了。”
好嘛,这才叫真正的卸磨杀驴呢,苏景先感觉下一秒晏几道就要以“保护秘密”的角度让苏景先下次也注意了。
“啧。”苏景先表示了不满,“下次真不告诉你了。”
“哎呀,大宝哥,不要这样,我们继续说。”晏几道的道歉也是比较敷衍的,“然后呢,怎么打起来的,赢了吗?轻松的赢还是险胜?”
“我师父带兵打的仗哦,很轻松的赢了下来,不出意外的话,杨文越的哥哥也是在这场战斗中崭露头角了。”
后者是范仲淹特地和苏景先说的,原本范仲淹就很看好杨家这位六郎,现在知道苏景先和人家弟弟认识,也是没有吝啬说杨六郎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