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356)
“那还挺好的。”晏几道了解到这里感觉差不多了,“我们大宋经过这场战斗,应该也能够改变自己的状态了吧。”
苏景先顺着晏几道的目光方向,也看过去,在这里,能够看到的自然是墙壁,如果眼神能够穿墙而过,那么他们这个方向能看到皇宫。
朝堂上,大臣们自然是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集市不出意外的,和不少大臣早就想过的一样,出意外了。
集市上果然起了冲突,而且冲突不小,辽国的人竟然是带着刀就砍了他们大宋的人。
还砍死了!
消息要是在这个时候就被所有人知道,那么结局大概率会是。
大宋这边赔款道歉。
但是传来的太晚了,现在得到的消息,是完整的前因后果。
上面的是前因,后果则是——
范仲淹带兵,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现在辽国那边真的让偷偷带了刀进集市,还杀了人的小皇子写了手写信,用的还是大宋的文字道的歉。
甚至带来了赔款,至于同步带的嘛……
还有一封辽国国君的书信,和宋仁宗攀关系的,自然,还是觉得辽国比宋强,喊宋仁宗弟弟。
对此,朝堂上有全新的看法。
“虽然这次我们赢了,但是辽国的实力一直比我们高,未必这次不是他们轻敌,所以道歉信我们收下,赔款这些就算了吧,我们作为大国,应该多送一点回去。”
大概是这个意思。
疯了吧?
你真的疯了吧?
之前的话,晏殊大概不会这么直白的在心里认为自己的同僚是傻子,但是现在,他百分百确定,能够当官的也不一定是聪明人,比如自己眼前这个傻子,不也当上了官嘛?
谁知道他这个官是怎么得来的?(因为过傻,所以晏殊直接在心里诋毁了。)
“我们是赢了,不是平了,更不是输了,我们赔款?疯了吧!”也有聪明人。
“这次赢得相当漂亮,范仲淹的能力应该得到表扬,不如就把他……”这人是看着范仲淹像是要高楼再起,所以来吹捧人了。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范仲淹被“贬”去敦煌的行为,是他主动提的。
一部分人还以为范仲淹在势头上去敦煌,是受了徒弟的牵连,被贬官了呢。
因为已经打过仗了,所以朝堂的争执重点,已经不再是要去打仗还是直接求和了。
变成了要不要收下这比赔款,和要不要解决辽国的战争损失。
真的是,跪久了不知道怎么站起来。
晏殊一直旁观,心里话也是一不留神就说了出来,得到了旁人震惊的目光。
似乎是从来没有见过晏殊说这么刻薄的话。
晏殊在这样的眼神中,没想到是自己的心声下意识说出来,而是以为同僚震惊他怎么一直没有开口,所以也是出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场仗,范仲淹打得漂亮,我们大宋打得漂亮。”
“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不是历史书上的寥寥几笔的存在感,可能这仗史书上都不会在意,但是胜仗还要赔款的事情,史书一定会在意。”
晏殊劝人的角度也是很客观。
他知道,很多人当官并不是有什么家国情怀,更不是想要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做点自己的贡献,完全就是当官得到的权力、名望都要更高。
而针对这些人,他们是无所谓战争之后赔款的,赢了赔,还能彰显大国气量?这些人有人是这么想的。
所以晏殊也是从这个角度,从名望的角度劝。
青史留名很难,但是遗臭万年很简单。
赢了还要跪,那就是遗臭万年的下场。
果不其然,一下子就有人转变了自己的角度,开始劝同僚们不要对辽国这么卑躬屈膝了。
朝堂上的事情,苏景先这边还没这么及时知道。
不过,知道的话估计还是会徒惹生气。
苏景先暂时没有晏殊这样的气量,和傻子共事就算了,居然还要劝傻子眼光长远,这是什么恐怖故事?
也好在苏景先和晏几道都不知道。
他们现在在忙另一件事。
学校离开了他们之后,是真的转不了一点,指在娱乐上。
之前举办的校级活动,很多都停留在了第一届上。
竟然也没有人意识到,有第一届就有第二届这件事。
“也有可能是别人不愿做出头鸟。”晏几道说。
不过他们是无所谓的。
“但是不想做第二届,不如我们继续做第一届吧。”苏景先就是单纯不想做第二届的活动,“我们这次,做一个联动的模拟科举?”
“模拟科举?”晏几道看着苏景先,“有了月考,你还不够嘛?”
那当然不够……
现在已经过了他们疯狂刷题的阶段,太学有了“易错题”“高难题”“提升题”的题库之后,老师们自己开始出题、安排学生考试,已经成为了每个月来一次的月考了。
苏景先要的模拟科举,自然不是一次月考。
“科举里面目前我们培训的都是笔试,不如直接来一场殿试模拟,临时出题临时考核,看在考场上考生们的临时反应力。”
苏景先想了想,“这个和辩论差不多,不过辩论的时候要有正方反方,现在不需要了。”
“那还……”晏几道低头想了一下,抬头给了苏景先一个微笑,“不愧是你啊,大宝哥的脑子就是好用,这个有意思!”
于是……
在苏景先和晏几道的大力推广下,有了很大一批人,想要当考生,还有更大一批人,想要模拟当出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