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391)
苏景先的活动办得很好,有活动,就会有人,当地的收益也会被带起来一点,这几天苏景先和其他人见面,发现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大家都很高兴。
而活动一结束,就开始愁眉不展了。
短暂的有钱生活体验卡结束了,大家知道要面对这操蛋的人生了。
“还是笑着点好,之前都高高兴兴的。”苏景先看着自己的老主簿,“您也该多多笑笑的。”
主簿年纪大,笑得时候看起来和蔼可亲一点,不笑就真的有点不怒自威的感觉了。
“笑?前几天在笑的。”主簿一本正经,“前几天有客人们嘛,笑的时候,客人会高兴。”
这……
苏景先也不知福说点什么好了,但是确实,大家笑着过来的游客们会更高兴。
还是给大家找点事儿做吧。
苏景先这么想着,就把自己又想到的事情拿了出来。
“我们这儿以前也算是鲁地,孔孟之乡,现在虽然发展不景气了,但是能够拿得出手的还有很多的。”
“是嘛?”苏景先说得慷慨激昂,他的受众们倒是出乎意料的冷静。
“是哦,我们和孔子离着近啊。”这是恍然大悟型。
现在广岛县的土着还真不多,哪怕是他们这些公职人员,其实也是从别的地方过来的,可能就是图个差事做,混口饭吃。
对这本土的风土人情都不在乎了,又怎么会关心以前辉煌的历史?
再说……
辉煌的是人真孔孟的家,也到不了他们这块啊。
苏景先可不管,他要的也不是和人孔孟后人争夺什么本土地位,只不过是借着名头再搞一点宣传。
“虽然很多人的罪名会涉及后人,但是也有一些人的后人,至少已经过了受影响的时候了,所以我们……”
“我们?”
“我们大力发展一下文化!能读书的,优先读书,读出来了考上举人了,也能够又更好的日子过,读不出来的,至少认识字了,能够找到点有用的,能够养得起自己的活计。”
“好!”大家一听读书,眼睛都放光。
读书的重要性,苏景先不说他们都知道,但是一个好的教书先生的重要性,大家也知道啊。
现在……
众人的目光看向苏景先,这不是有现成的嘛?
而且……
大家目光不大敢往晏几道身上多看,晏几道这个人,在外面越发端着,虽然年岁小,但是这十足的贵气,加上冷着脸,看着可吓人了。
但是这更是实打实的小状元。
有这么两位在,长岛县的文化水平,还差提不上去?
大家越想越开心,直到苏景先真的开始教了,才突然发现……
“怎么不是教小孩子启蒙?”
“我们都多大了,过两年,都过了新的科举年龄要求了,就不学了吧。”
苏景先是要带着学习,无论男女,无论老少,年纪小的只要不是一两岁的小孩子,能说话了,就得过来学习。
年纪大的也是,瘫痪在床的都可以让人把床铺搬过来学习,只要脑子还清醒,能够听得懂话。
也有人说为什么女子也要和男子一起学之类的话。
对此,苏景先用统一的话术都打了回去。
“我们要塑造全民读书识字的风,这样外人就算是知道我们这里是被流放的地点,都会想要来看看的。”
“你说,如果告诉你有一个地方从小孩到老人,都能认得字,至少能写的出自己的名字,你会不会去看。”
被问的人也是一愣,然后思考了一下,默默地回答,“会,会的吧。”
就这样,如火如荼的识字风波在长岛县掀起了滔天巨浪。
苏景先也舍得花钱,每天会有识字的指标,在午饭的时候抽查,通过的就能吃午饭,不通过的也会给点清汤寡水。
为了这顿饭,大家也都可拼了。
选中这个长岛县给苏景先他们,宋仁宗的本意倒不是想要看到他们把这个地方发展的有多么红火,其实……
“在那边待久了,总会对皇权有敬畏之心,对人有敬畏之心的。”
宋仁宗这么对晏殊说。
他的话不仅仅是告诉晏殊,也是告诉自己。
要硬下心肠,那边还有暗卫呢,可以说现在那三孩子身边的暗卫,比他这个皇帝都要多,谁出事都轮不到他们。
“不是小孩子了,还是尽快见识一下这个世界的残酷吧。”宋仁宗劝退了要把仨人换地方的晏殊。
第155章 大宋
“殿下, 殿下!”
一个小太监边跑边呼唤着飞奔的最兴来,“慢点,殿下,来得及!”
“知道啦, 你慢点吧, 我先去了。”已经是十六岁翩翩少年郎的最兴来,头也没回的喊了一声, 就继续狂奔了。
此时已经是1055年, 苏景先今年都25岁了, 苏轼也18岁了,去年科举考中。
苏轼的科举成绩倒是和上辈子传得沸沸扬扬的故事一般无二,虽然没有考中前三甲, 但是在分类的科目中, 有一门是魁首,也很不错。
此时最兴来在皇宫里飞奔。
无他, 只是……
宋仁宗病危!
明明召回他的时候, 说的还只是生病, 结果一到汴京, 就病危了, 这……
这!这怎么会!
现在宋仁宗也不过是45岁, 距离历史上他的死亡时间, 还差八年呢。
苏景先和最兴来一起被召回的时候, 还没想过会是病危这么沉重的事情。
最兴来能够飞奔,苏景先不行, 此时还在后面走着。
只不过, 等苏景先到的时候,最兴来还在外面, 没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