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真不是断袖(164)

作者: 觅唐 阅读记录

谢桐摇摇头,道:“无事,你先退下吧。”

等御书房中再无其他人后,他才起身,走到后边的书架旁,伸手从一格中抽出一个长长的方形扁匣来。

腊月二十八是闻端的生辰,而这匣中,是他给闻端准备的生辰礼物。

谢桐收礼收了这么多年,亲自准备他人的生辰礼倒是头一遭。

他思来想去好几天,始终拿捏不定,闻端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相处八年有余,自始至终,闻端都是克制而冷淡的模样,谢桐从未见过他对什么东西展露出特别的兴趣。

嗯……其实也不完全是,毕竟有时在床笫之间……

思绪一晃而过,意识到自己在想些什么东西,谢桐感到耳尖发热,暗骂自己不正经。

这么多天,他准备了数样礼物,都因觉得不合心意而放弃,最后留下来的,只有这一样了。

谢桐垂下睫,动作小心地打开匣子。

里面放着几卷轴画,谢桐伸手取出一幅,打开看了看,见这是文夫人的一幅旧画像。

不是“文妃”,而是“文夫人”。

时日久远,要寻回当年的画像并不容易,谢桐也是在命人探查二十余年前的真相时,偶然间找到的两幅关于许自仁和文夫人的轴画。

虽因时间太久,加上保存不当,画像斑驳不堪,但谢桐请了京中有名的书画修复大家,精心将画像修补数日,终于复得□□成旧迹。

这应是当年宫中画师为各朝廷官员及家眷绘制的画像。

画中的许自仁端坐于座椅上,眉目舒朗,一派清正之气。而另一幅的文夫人立于花下,唇边含笑,容色艳艳。

看完了这两幅画,谢桐顿了一顿,又取出第三幅。

这不是从前的旧物了,而是谢桐从宫外寻来画师,对着一副二十余年前的宫中宴会图,将其中同坐于一桌的许修撰和文夫人重新描摹到了单独的画轴上。

再添色着墨,其画中二人姿态放松,举杯对视而笑,生动非常。

谢桐将轴画收好,心中依旧举棋不定,不知闻端是否会喜欢这个礼物。

但突然又想到此时距离腊月二十八只有半个月的功夫了,闻端还留在北境迟迟不回,不禁隐隐气闷。

从北境回程至抵达京中,寻常马程也起码要个七八日,更不提军队战后疲累,归来时肯定走得更加缓慢。

“朕倒看看,你究竟会不会食言……”

谢桐将匣子放回书架上,小声嘀咕片刻,又忿忿想,若是闻端许诺了又做不到,过了腊月二十八还不见人影,那这生辰礼,不送也罢。

第62章 奔赴

过了数日, 又有捷报传来。

“左贤王身死,匈奴军立时溃散,林将军、闻大人率兵追赶二十余里, 俘虏匈奴兵逾七千人。匈奴王庭已递降书,并自愿奉上良马五百匹、牛羊百匹、战甲银器等物,用以求和。”

朝上,谢桐听了兵部尚书的总结,略一颔首,道:

“如今北境已入深冬,天寒地冻,再战已非良策, 既然匈奴先行求和,这场仗, 就打到这里吧。”

殿上的不少臣子听见此言, 脸上都止不住地露出喜色。

大殷与匈奴交战数年以来,似乎还未有过这样的胜绩。

左贤王已死, 想必匈奴王庭往后几年, 都不敢再轻举妄动,边境终可盼来短暂的安宁之日了。

“传朕的旨意,”

谢桐又道:“驻守于北境各处的士兵, 衔加一等;延宁城抵御匈奴进犯的主力军, 衔加三等, 各赐良田十亩, 白银五百两。其余事宜,交由吏部、户部、兵部核定。”

三部领了旨, 谢桐想了想,又慢慢开口:“如此大功一件, 若有战功斐然的,也当赦免其原有罪责,以示奖赏。”

这话其实说得很明白,底下的臣子们互相对视了几眼,皆是脸上犹豫。

最后是一从四品官员出列,拱手行礼,道:

“北境大捷,自然应论功行赏,只是……闻校尉一事,涉及先帝,此时罪名还未定论,贸然赦免,有些许不妥。”

谢桐微微笑了一下,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往龙椅上倚了倚,问:“何以叫罪名还未定论?”

那官员道:“先帝当年重病前,闻大人常入宫中探望,是否有过不当之举,还未能彻底查明……”

谢桐嗓音淡淡:“朕早叫刑部查过,既然没有证据,那就是未曾做过。怎么,你凭着私心揣测,就要给闻端定弑君之罪么?”

最后几个字音刚落,殿内霎时鸦雀无声。

“究竟是想查明真相,还是你利欲熏心,怕闻端回朝后,碍了你借机往上爬的脚步?”

谢桐注视着底下跪着的官员,冷淡出声。

那臣子脸色煞白,颤抖着跪地磕头,连连道:“圣上明鉴,臣不敢有此妄想。”

谢桐的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官员,很轻地舒出一口气,语气平静:

“朕知道你们这段时间,趁着这趟浑水,做了不少不该做的事。”

“闻端如今虽已不是太傅,也仍是朕的老师。”

谢桐垂下眼眸,视线掠过曾经放置着太师椅的最前方,不紧不慢道:

“他坐过的位置,不是你们能肖想的。”

“再有人以捕风捉影的事在朕面前搬弄是非,朕定不会轻饶。”

众臣沉默跪地,再不敢多言。

*

延宁城诸事安置妥当后,无守关任务的将领士兵们,便收整军队,班师回朝。

谢桐看似淡定非常,实则心中暗暗数着日子,在腊月二十七这一日下午,终于忍不住蹙眉,问罗太监道:“还有多久抵达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