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BTS]独一无二(272)

作者: 咸鱼真咸 阅读记录

倘若说《葡萄色》当年因为有色人种歧视的话题得到如此好的宣传,《日记本》更多则是因为故事本身,这是个善恶观念需要观众来思考,来判断的片子,也是值得大众反复品味的作品。

票房消息接连不断,大黑和经纪团队再度忙的焦头烂,作为当事人的季林夏,仍旧忙着巡演和电影宣传,实在无暇顾及其他。

成员们忙得脚不沾地,而就在如此繁忙的日程中,金南俊第二张mixtape成功发售,季林夏凭借《燃烧》再获韩国大钟奖影帝。

本次大钟奖,季林夏并未出席,当时他的还在巴黎参加巡演,奖项由剧组代领,并不只是大钟奖,戛纳影帝已拿的情况下,本年度韩国本土影帝竞争基本无悬念。

正如李沧东老爷子的率先恭喜,11月的本土青龙奖颁奖典礼中,季林夏拿到了他的第一个青龙影帝,仍旧因巡演缺席了颁奖典礼,奖项仍旧由剧组代领。

本年度的韩国本土奖项,季林夏的团队并未进行任何公关,换句话说,本年度的他,并不需要进行任何公关。

“哈哈哈,还用你去公关?现在一堆人帮你公关,想让你快点得到大满贯后尽快滚蛋呢。”

大钟奖得奖后,季林夏就总觉得韩国业内这些人,颇有些想让他尽快大满贯,快点将他送走的感觉。而这隐约的预感,最终得到了李沧东的证实。

“你小子不知道你现在有多遭人恨,一堆人成天打听你后续的拍摄安排,生怕自己看中的片子被你看上了。”李沧东哈哈大笑,觉得莫名有意思,让业内演员胆战心惊的家伙,竟然毫无自觉,竟然现在才发现。

正如防弹成功闯美后,本土男团市场成功稳定于“一超多强”的局势,如今的季林夏,在韩国本土演员中,属于绝对的“魔王”角色。

论票房论口碑,论演技论观众缘,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考虑,基本上被他看上的片子,其他演员毫无竞争力。甚至在《日记本》又是票房口碑一手抓之后,彻底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后的季林夏,不仅仅对韩国本土演员,也让好莱坞不少与他竞争范围有重迭的演员,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了。

听到李沧东的话,季林夏哭笑不得:“我难道是什么反派人物吗?”

“不,你小子现在比反派人物可恨多了,你这是砸人家的饭碗,哈哈哈。”

此刻终于认识到自己圈内人缘有多差了,季林夏叹气:“大家都应该放心才对,不出意外的话,我这几年接片概率会有所降低,而且应该很难在韩国接电影了。”

季林夏的回答,让李沧东同样叹了口气,对方甚至开了个玩笑,“确实,你的片酬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能承担的了。”

“导演你这样我可就伤心了,我可是义务出演的《燃烧》。”季林夏同样开了个玩笑。

季林夏的拍戏节奏会放缓,自然不是片酬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阶段问题,《日记本》的全球上映已接近尾声,这部最初并不被业内看好的电影,硬生生在超级英雄电影中杀出一条血路,全球狂揽12亿的票房。

单看各大制片公司最近立项了多少□□体裁以及泛□□体裁的电影,就知道这票房有多离谱,这是□□电影迄今为止获得的商业最好收入,凭借这部片子,季林夏也一跃成为本年度影帝竞争的强力人选。

毫无疑问,他彻底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但问题也来了,无论是亚洲还是好莱坞,他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了。

一般演员,商业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艺术性,艺术性到达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商业性。

虽然业内都觉得很奇怪,季林夏自己也搞不清楚原因,但他的票房号召力却是实打实的强力,明明是深耕艺术领域,但他的票房奇迹,却也让他完全不需要通过完全商业片,特别是超级英雄电影,去证明自己的商业性了。

他只需要专心拍自己的片子,一步步向前方前进。

季林夏倒不在乎什么商业性、文艺性,也不在乎这部片子到底符不符合他的地位,是不是适合他的发展,他只要足够有趣就可以了。

但他不在乎,经纪团队在乎,其他人在乎,一步步走到现在,如果不是极其优秀的剧本,现在已经到不了季林夏手里,这就让他发现了新问题。

近年来IP剧大行其道,超级英雄层出不穷,不止是亚洲,好莱坞趋势更为明显,相比于有趣复杂的剧本和角色,大部分所谓顶级剧本和团队,竟然都更偏向于苏爽简单的超级英雄路线。

不是超级英雄不好,只是这不符合季林夏的标准,仔细看完一大摞大制作后,季林夏绝望发现,大公司大制作反而更不适合他了。

如今现在留给他的只剩两条路,一条是用耐心去等,等优秀的剧本出现,或者去庞大无名气的剧本山里沙里淘金。另一条就是降低标准,接受爆米花电影。

毫无疑问,季林夏选择了第一条,这点安德鲁倒是很认可,演员的职业生命说长很长,好的演员甚至死亡前都能有工作。但说短也短,连续拍摄几部烂片后,恐怕就再难翻身,比起迅速透支自己的职业生命,理智耐心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尤其到了季林夏这个阶段,他又不缺钱,耐心等待,用一部部经典代表作来成就地位,成为传奇才是最理智的决定。

“所以片酬我们分不到钱了,那代言上我就得补回来。”将四份合同推到季林夏面前,哪怕顶着季林夏的死亡视线,安德鲁仍旧无比自在,“先不用签,等奥斯卡结束后,不管得不得奖我都要提价,只是先给你看看合作方意向,你心中有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