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种田日常(159)
等他嫁到李家,那俩不要脸的爹不知跑来多少次闹事儿,都被王霖稳准狠的解决了,再加上还得看着李青不让他胡来,他也是真的忙。
小集市开起来后,他不是没想过去那儿卖糖糕,只是刚有那个想法,他那俩不要脸的爹就又来了,像个黏虫一样。
等戚莳和葛柳儿刚收拾好鹿肉,顾尧就下学赶来了,李庆笑道:“你可真会赶时候,就差烤了。”
顾尧脸厚道:“那我还是来早了。”
众人哈哈一笑,葛小爹抱着铁铁出来晒晒秋日的暖阳,大宝二宝人手一块儿糕点,跟在后面。
葛柳儿今年打到的第一只鹿,留了俩鹿腿,给到李家主宅送了一只,剩下的就留在家里自已吃了。
顾尧许久没有去打过猎,家里的小鹿卖了,还真是有些馋这一口儿了。
鹿肉嫩滑,大补,不适合小孩子吃,戚莳给他们蒸了碗蛋羹,切了一小块儿鹿肉给他们。
“就差李淼和你三哥么了,他俩一个是吃不了,一个是今儿有事儿来不了,真真是没口福了。”葛柳儿叹道。
戚莳笑了笑,“前儿我去找淼哥儿,他还哭嚎呢,在家里待的快要崩溃了。”
李庆笑道:“就他那性子,能待这么久,已是很厉害了。”
众人边聊边吃,伴着凉爽的秋风,惬意又舒适。
第 142 章 炖腊鱼
秋雨连绵,已下了两日的雨,有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家里的菜园也更新换代,种上了耐寒的蔬菜。
“今儿中午炖腊鱼吃。”戚莳坐在炕上,边做冬衣边冲一旁和大宝二宝玩耍的顾尧道。
今儿顾尧休沐,拍了拍大宝撅起的小屁股,笑道:“行,多放些豆腐和粉丝。”
戚莳缝好最后一针,笑道:“还好,豆腐我留了两大块儿。”
说着便起身,准备去厨房做饭,留顾尧在西屋陪大宝二宝玩耍。
腊鱼的味道和咸鱼不同,炖的时候不用加盐,咸味已足够,加上豆腐和粉丝,一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炖鱼就出锅了。
戚莳又蒸了锅馒头,煮了锅玉米粥,等戚莳忙活完,雨已要停不停,小了很多。
“阿尧,把菜端进屋。”戚莳在厨房喊了声儿顾尧,把玉米粥舀了四碗出来。
腊鱼的鱼肉硬一些,大宝二宝还挺喜欢这个口感的,顾尧比较爱吃炖的入味儿的豆腐和粉丝,自已感觉比鱼肉要好吃。
顾家一家四口在屋里温馨的吃着午饭,却不知镇上又来了一波的难民。
逃难到无名镇的难民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那儿属北边儿的平原,刚经历过一场干旱,又来了一波儿蝗虫,家家颗粒无收,如今那边儿还在旱着,朝廷的震灾粮还未下来,家里的米缸面缸已经见底,一波儿人无奈只能举家往南逃难。
无名镇是离他们那儿最近的镇子,未受旱灾蝗灾的影响,那些难民便在这儿先落了脚。
无名镇的县太爷虽谈不上爱民如子但也能算是个好官,见状立马筹备人手,搭建安置灾民的棚子,施粥填饱灾民的肚子。
“这儿好啊,山清水秀,富尧之地。”一已看不清面容的中年汉子喝了口杂粮粥,感叹道。
“爹,那我们安置在此?”旁边一年轻的汉子问道。
那中年汉子闻言点了点头,“看县衙那边儿怎么安置我们罢。”
他身边的夫郎忧心道:“我们不回老家那边了吗?”也不知他爹娘那边如何了。
那中年汉子沉沉的点了点头,“咱们那儿连年受灾,既已到了这儿,便在此处安家落户,从头再来罢。”
那夫郎心有不舍,不过也知自家汉子说的在理,只能轻轻点了点头,只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回去,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讲究落叶归根,对家乡总有那么点儿情结在。
和那中年汉子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少,亲眼看着无名镇人来人往,繁荣热闹,自是不想再回去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家乡去。
这也无可厚非,人生在世,总是为了让自已过的舒适些而努力的。
来到无名镇的难民不多,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派人去喊各村的村长来,尽快把人给领回去,安置下来,无名镇镇上暂时不打算收留难民在此。
清水村村长,这阴雨天气还得去镇上接人,满腹抱怨不敢在官爷面前表露出来,只能驾着牛车乖乖的去镇上。
等村长把两口人领回村里,雨已经停了下来,村长冲几人道:“咱们村名清水村,戚家是大姓,其余的姓氏多是和你们一样逃难到这儿的,村里人都朴实,你们若是安心在此落户,不偷奸耍滑,我们清水村定是欢迎你们来的。”
那两口人连忙点头,“村长,我们都是老实人家,您放心。”
村长点了点头,心里还是盘算着找几个人像以往一般,先盯上段时日,毕竟好话谁都会讲,人心难测。
那中年汉子赫然也在里面,他们一家五口人,他和他夫郎,还有儿子和儿夫郎,以及刚满十岁的小哥儿。
村长把他们送到戚游家旁边废弃的茅草屋那边,轻声道:“你们先在这儿住下,这屋子看着破,但还是能住人的,等天放晴了,我让村里的汉子来帮你们修缮一下。”
另一家人的夫郎见状不满道:“村长,这房子眼瞅着就要倒了,漏风漏雨的,怎么住人啊?!”
村长闻言,指了指旁边戚游家道:“人家之前也是住这样的房子,怎的就不能住人了?你们若是手里有银钱,也可盖新房来,这是刚刚在县衙给你们批的宅基地的契书,就这两块儿地,你们收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