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大秦基建两百年[第四天灾](117)

作者: 竹艼 阅读记录

“那你继续。”

“老师放心好了,驷已经不是那个不懂事的驷了。”

小崽崽仰着头,满脸都是认真。

阿一笑着揉揉他的脑袋:“如此,你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君王。”

他负责教其他黔首使用脱谷机,只是负责的路线恰好经过这里,顺道看看小崽崽,还要继续往其他乡去。

脱谷机毕竟不常见,他怕有人掉以轻心,出了意外以后,在推广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有关安全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叮嘱,一定要十分注意。

栎阳内,跟风使用肥料的贵族和黔首都不少。

特别是一开始就用过曲辕犁和耧车那一批人,因着新秦民不用交税,他们预估好自己充足的口粮之后,剩下新开荒的农田,全部都用了肥料。

其实这些新开荒的田地,远远比不过原本的田地,可人多了,卫鞅还是得派出好几队人送脱谷机。

“刚好,趁着这个机会,也展示一下新农具,等到下一年推广时候,黔首就不会有太多疑问了。”阿一如是说。

起码,在栎阳城以及附近几处消息流通比较快的城池,黔首都不会有太大的怀疑。

因为——

听闻有人在炎炎夏日收割小麦和稻谷等物,不少人爬山涉水而来,非要看看这个热闹不可。

两三日之后的收割,麦田和稻田边上,围了许多戴斗笠的人。

阿一赶到最后一处任务地点时,听了不少围观人群的窃窃私语。

“他们手上拿着的是什么,怎么会有那么大一个篓子?”

“应当不是篓子吧,哪家的篓子这么大窟窿,岂不是要把东西都掉在地上。”

“欸欸,他们挥舞着篓子干——”话还没有说完,惊叹先到,“我的个驴蛋子!他们就那么一下——”说话的人挥了一下手臂,“麦子就倒下一大片了。”

“……”

惊叹声比田里晚上的蛙声还要吵闹。

阿一听了两耳朵,就扶着板车上的脱谷车,继续往旁边的空地走去。

秦兵先将占据了空地的黔首赶开:“让一让。”

这些人手中都拿了一些物件,若是无事空手前来的话,就是到处乱窜,要判罪的,乡亭不会给“介绍信”让黔首随便出自己的乡里。

其实这也亏得卫鞅批准,让其他靠近栎阳城的乡里,可以选择一位黔首前来,看看栎阳城使用新农具以后的景象。

至于更远的地方,很抱歉,他不批准。

人来到他们都忙活完,要到第二轮播种时了,也有可能播种都搞定了。

何必浪费功夫。

黔首们听到吆喝声,立马散到其他树下坐,装作自己只是路过歇歇脚,掏出干粮和水来。

“将东西抬下来,小心一些。”阿一叮嘱完,走到边上,扫了一圈。

远处有人高举着手跑来:“使者!我是这里的亭长。”

等对方靠近,可以看清楚是个高壮的黝黑汉子,胡子长得比较有个性,像跷跷板般一高一低。

“亭长。”阿一将闪过的念头藏起来,朝对方行礼,直接说明来意,并不如何寒暄,“在下阿一,不知是哪户人家先用脱谷机?”

跷跷板胡子从袖管里拖出一张迭好的纸张,双手奉上:“这是名册,以及他们各家使用的肥料情况、栽种粮种数目等。”

对方办事,严格遵守上头下发的规定,半点不敢怠慢。

阿一打开纸张看完:“唔,有人家收割好麦子或者稻谷的没有?”

若是没有,他们恐怕得过夜。

胡子颇有特色的亭长,办事倒是周全,连使用的顺序都排列好了,要是其中没有私心的话,倒真是个好官吏。

“早好了,等着使者来呢。”亭长朝远处担着麦子来的人招手,“奋,快点,使者在等了!”

他恭谨站到一边,让出路来。

叫“奋”的青年快步跑来,把小麦放下,朝阿一行礼之后,又要回去挑。

亭长恨铁不成钢,抬手敲他脑袋:“你这一担都快有你高了,还挑什么,先打完,别让使者等。”

奋摸着自己的脑袋,刚想张口应,阿一就拦住了。

“不用着急,我们也要先将机器安装起来,你先挑过来一堆,将这里堆满,小麦很快就能全部脱粒。”他提醒亭长,“等奋挑完一堆,如果没有第二堆的话,你着第二个人先挑到前面的空地上。”

这里的空地,应该可以堆三堆,到时候轮转着来,将脱谷机稍稍搬动一下,免得麻烦。

并不明白为何的亭长,照办无误。

脱谷机装起来的时候,躲在树下的黔首,全部都悄悄看过来,想要看个究竟。

流言到底真的假的,果真有农具这般厉害,只要几个人,就能把他们之前一群人要做好几天的活计全部干好。

阿一也不阻拦,反倒让开,给他们看个清楚。

难以避免,在这些看热闹的黔首里面,极有可能混进一些别国的探子,想要将这里的异常,传回自己的国家去。

知道秦国这块地还有这等好东西,那些强劲的国家,一定会想办法将这块肥肉吞到自己肚子里。

幸好。

慕朝云早就有预料,对这些农具没有保留,只要秦国这边一出,推广出栎阳以外的其他县,在外的玩家就可以打着秦国的旗号,向其他国家的黔首推出。

不过时机要掐好一些,脱谷机得让他们晚一年得到图纸。

这样,秦国就可以比其他国家早走出一步。

至于肥料的配方,育种、培种的技术,纸张、肥皂那些,就不能送出去了。

上一篇: 惹风华 下一篇: 撩了个俊俏书生是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