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153)
这法子是不错,就是有些骂名都要由长公主承受了。端木帝看着长女,总觉得有些亏欠她。但是眼下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隔日早朝,有小官在朝上上奏说两位皇子都已经参政,理应开始准备亲王府,以及他们的护卫。端木帝对皇子出宫的事儿没什么表态,反*七*七*整*理而直接下旨,准许长公主扩充她的亲卫军,人数从原有的两万人增加到五万人,以后这些将士随她就封。
五万人,这下朝臣都不干了,只是个长公主,按制这护卫人数五千就顶了天了,怎么能扩大十倍?吵到最后,小王爷跳出来说“本王与长公主一体,我的亲军全部交由长公主统一管理。”
不少人心里只想骂人,你定川王也是留质的,本来就不能在帝京拥有几万的亲军,你这就是借花献佛!但是这话不能明着说,但是不说的话,长公主这五万的招兵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李丞相等人心里有些猜测,这大概是端木帝想要加强帝京的军备,不过借着长公主的名义来执行。不过他可不打算让端木帝如愿,当即站出来,“陛下爱女心切,臣等无异议,只是这些个将士都要随着长公主殿下就封,不如就由长公主亲自管理,也免得日后不和心意。”
他就不信有多少人愿意被女人骑在头上。这兵交给长公主管,和没有兵想来也是差不多的。而且长公主的手里的权势越大,以后她和四皇子的矛盾才会越明显,虽然不知道用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但是能分化他们姐弟的事儿都不是坏事儿。
不过这还不够,他看了眼大司马。对上李丞相眼神的大司马刘世贤也站了出来,“陛下,朝廷去岁才开始有税收,如今要先顾着边城和北城的军粮,国库的钱粮恐怕不足以支撑这五万人的耗费。”
端木帝刚好不想给北城运粮呢,别以为他不知道北城、鲁城都虚报了去年的产出,这些粮都哪去了?“北城和边城今年减免半数的纳税,今年的军粮让他们自筹吧。”北蛮现在不成气候,根本不可能举兵来犯,而且边城有凉城帮着,出不了问题。
小王爷本来想说这军粮他来出,结果端木帝这话接的飞快,感觉就等着大司马等人发难呢。他是不是有点人傻钱多?果断的闭嘴,站在一旁看戏。
朝堂上的人也都不是傻子,皇帝铁了心的事儿,他们何必再去自讨没趣儿,何况丞相不也不反对吗。就这样,长公主的亲军就这么定下来了。端木帝也开了金口,这些亲军都由长公主自己挑选、自己练兵。
长公主向来是雷厉风行的,她要征召亲军的告示一夜间贴满了帝京的大街小巷,其他城池的消息也一并送出。她不会全用帝京的人的,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把凉城的将士不知不觉混进来。
小王爷同样猜到这是端木帝在扩充帝京的军备了,他对这亲军的真的无所谓,在他眼里,王侯手里的兵,无论有多少,都会在平叛之后被尽数收回。他只是想要见见那位郎中将,萧泽平,萧将军了。自己媳妇儿都要领兵了,他还对军队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合适吗?
厚脸皮的小王爷直接去求助长公主了,他得要知道他到底该要准备些什么。
长公主甚至没多问他两句,就直接给他送了封引荐信,让他自己去京北大营找她舅舅。“三舅和大舅性子相似,他每年有半数时间都是住在大营里的,和将士同吃同住,一起操练。”
“殿下,你都不问问我去找郎中令干嘛吗?”
长公主是真没想问,她最近已经忙疯了,这征兵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她征兵就更麻烦了,还要防着各方送来的探子,“本宫自是相信驸马的。”
小王爷看看长公主案几上的公文,无奈地摇摇头,自顾自的去忙活了。等他见到萧三爷,小王爷只能说这萧二爷是个另类,萧家人里就他一个长得像文臣。萧家大爷和三爷都是一张国字脸,高大威猛的样子,很符合武官的形象。“郎中将大人。”
萧三爷回了一礼,他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知道他做生意很厉害,成立的铺子一个接着一个的开,开一个火一个,但是只会赚银子是不够的。这天下总有些事情是银钱所不能及的,“定川王。”
因为长公主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小王爷和萧家算是“一家人”,自家人说话,就可以少些弯弯绕绕的东西,“我本来以为可以给殿下送点钱粮,但是陛下给了,那我还能为殿下做点什么呢?”
这话听着就是一片私心,与国事无干。但是萧三爷听明白了,他想着长公主曾今说过的话,他应该相信眼前的年轻人吧,“将士们操练的越多,吃的就越多。然后这操练总是要下力气的,武器也就时有损耗。”
一边说,萧三爷说一边带着小王爷走去了校场,看看将士们操练,顺口闲聊几句军械。
小王爷发现这萧三爷也是个妙人,他那三言两语听起来就像糊弄他,但是该说的一句不落。比如说弓箭,萧三爷说一般将士用的都是一石工,射程不过百米。这不就是说守城靠弓箭只能覆盖一百米的范围吗,一百米的防御线太短了,几乎阻挡不了什么就会被敌人兵临城下。
走了一圈,小王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该回府去努力了。攻守都一样,需要远程武器,这远程武器也有讲究,要简单好操作,毕竟三石的弓射程也可以,但是能拿得起三石弓的人屈指可数。除了射程,还有就是速度和覆盖面,这么一琢磨,最合适的就是连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