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06)
话音一落,所有人都看向了小王爷和大司马刘世贤,这次的粮饷筹备可以是刘世贤负责的,他怎么敢?
刘世贤当即站出来,“陛下,微臣有罪。”
端木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问“因为你忠于鲁王吗?还是因为你准备让故的长公主有去无回?”
这话让刘世贤当场跪下,“微臣没有!陛下,粮饷筹备一事,臣不敢马虎。因为国库存银无几,微臣便去寻了几家大粮商筹借。哪知第一次的粮食被人被人动了手脚,粮食里面混了好些老鼠药,臣只能重新再去筹粮,因为连续两次大规模筹粮,这民间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啊。”
小王爷听着这人狡辩,他这番话,看起来是推诿责任,但是暗地里在告状。一是说国库没钱,那钱在哪,当然是在四海钱庄,这是说长公主因私费公,他们想要把银子都收回国库,不应该是私库。二是说民间没粮食,那粮食哪去了,当然是被能拿出粮食的他给收走了。
小王爷都被这刘世贤给气笑了,这些人不是没脑子,就是脑子都不用在正道上。他看了眼长公主,见她眼神一凛,就知道这人要倒霉了。
“刘大人,本宫想请教一下,去岁四海钱庄转交给国库的银子去哪了?”
虽说鲁城和北城两城反了,雅城和扬城在税上动手脚,但是因为定川王卓越的商业能力,端木国去年的税收已经达到八千万两。四海钱庄在年底一次性将四千万两的银子交回了国库,而后按照朝廷的预算,又收到了一千万两,这一千万两是分散在各城的。
这账、这银子的进进出出都是清清楚楚的,她倒要看看大司马要如何反咬一口。
“长公主殿下,这银子自然在国库里,只是国库与四海钱庄的账对不上,所以一直没法调用这银钱。”言下之意是,账核不清,就不能花银子,不然国库要给四海钱庄背锅。
“本宫想知道四海钱庄这账是哪里对不上?还有,这账算不清,是不是沙场的将士都该死?”
“长公主殿下,这四海钱庄与国库的银两应当是一比一,但是四海钱庄去岁交回来的银子却比国库的银子少了四百八十万两。”刘世贤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看向长公主,接着说,“下官何曾说过沙场的将士都该死?下官找了大粮商,协调粮食,这粮食决计只多不少!”
“姑且不论你的话的真假,本宫就想知道,你筹的粮食在呢?”
“眼下自然已经还给粮商了。”
“本宫带兵出征数月,除了临行时带走的粮食,后期补给全是来自于定川王,尔等筹集的粮食在哪里?”
“自然是在粮仓里,第一次所筹集的粮食被奸人混入了老鼠药。下官又紧急寻了其他粮商去筹集,然而帝京却找不到足够的粮食,下官又去江城、扬城、中原城筹集,因为不是现银购买,商人每们大多不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方才筹集到了这些粮食。”
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为什么有了粮食为也不给前线送。小王爷在一旁听的只想翻白眼,这大司马是个装糊涂、和稀泥的好手。再看一眼长公主,很明显的烦躁,于是小王爷决定,亲自来算这账。
“刘大人,你这费力说了半天,和没说一样,如果是老糊涂了,本王还是建议你早点自请辞官,好好回家安度晚年。若是你顾左右而言他,请问你置陛下与这满朝文武于何地?”
小王爷反思过好久,为什么他到现在还没成为一个合格的纨绔,全怪这些朝臣,如果不是他们不让人省心,他好好一个官二代,怎么会到如今还在努力?
刘世贤当然知道自己在干嘛,李丞相与鲁王等人有来往对他们自己来说又不是秘密,李丞相为求稳妥不肯立时反了,但是也不甘心错过这样的机会,所有就想了个迂回的办法,拖字诀。这行军打仗离不开后勤供应,那么这粮草若是迟迟不能到位呢?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定川王的本事,但是他们确实大大低估了他的本事,硬是凭着一己之力供养了几十万的大军!便是在朝廷经营数十年的李丞相也无法办到这一点。
后来眼瞅着,长公主就要取得大胜,他们也得为自己准备后手,这才有了上面的解释,但是仓促间的准备,肯定是有纰漏的,所以刘世贤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也许到了最后就像过往那般,不了了之了。可惜,长公主和定川王都不打算如他所愿。
小王爷说他来帮大司马算账,端木帝当然应允,这朝堂上还有哪个人比定川王更会算账的?他让人给小王爷送上一个案几,上面摆好了笔墨纸砚方便他使用。
刘世贤看这架势,就知道今日不能善了了,额间不经冒出些冷汗。
小王爷慢慢的研墨,看着慢,不过须臾而已,“刘大人,请吧。”
这账不要太好算,平均下来按照三十万大军,伙食标准按1斤/人/天,也就是30万斤/人/天,小王爷给的粮差不多是五个月,也就是一共4500万斤,约莫四十万石的粮食。这么多粮食,你说收集到位了,那总要有个地方存放吧。
还有这么多粮食的搬运,难到就没人注意到吗?
大司马也不是全无准备,当即喊了下属出来,“定川王,第一批次的粮食采购是由屈大人负责,期间发现老鼠药的是仓库的守卫,黄小六,第二批次的粮食因为都在外城,下官身居要职,无法离京,因此交予下属陶大人、姜大人,还有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