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09)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第一次筹集的粮食从哪买的,这些人又为什么会在帝京囤积这般多的粮食呢?
长公主麾下一人将他所查之事悉数上奏,这大司马买粮的*七*七*整*理几家点,“恰好都是鲁王的粮店。”
那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这些人当真愿意用珍贵的粮食来换取“无用的”白银吗?鲁王父子抢了定川王开在鲁城的的诸多店铺,更是截留了四海钱庄的银子,他们可不缺银子,他们缺的是粮食。
无论怎么说,刘世贤都是一口咬定,他买的、烧的就是粮食,这些奸商说不定就是往粮食里放老鼠药的某后真凶。但是无论是他还是小王爷,都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来举证什么了。
第59章
朝堂上的气氛依旧紧绷,三位负责筹粮的大人的事儿看起来已经清楚了,但是别忘了,这一切问题的起始是从国库的银子核对不上开始的。
长公主与定川王会就此罢休吗?
大概所有人都知道答案,不会。长公主的行事风格可不是高举轻放,到现在她亲自出手的就两件事情,一是旱灾,二是平叛,有哪件事不是按照她的想法进行的?
长公主对四周的查探的眼神视若无睹,她对如今这结果一点都不意外。玄字部的人早就将消息传给她了,等到今日才发作,无非是因为时机到了而已。
小王爷也没打算善罢甘休,“刘大人,这筹粮一事归根结底就是银子的问题。本王倒是不知道陛下下旨令你等筹粮,甚至国库税银颇丰的情况下,你们居然敢怠慢到如此程度。别说什么税银核对不上,几百万两银子难道比平叛还要重要吗?”
“定川王可知,这税银是朝廷一年的开支?全部用作长公主殿下的军需,旁的事情要怎么办?”
“那就请刘大人给当着陛下的面,再算一下这预算开支吧。本王猜,这般大的事情,肯定不是交给一些不知名的小官在管吧?”
这话是讽刺刘世贤占着位置不干事儿,如果上位者的能力只是张嘴去使唤下属,那么这高位是不是也太好坐了?虽然知道,他们在筹粮一事的安排,只不过是为了推卸责任,但是小王爷怎么可能这么轻松地放过他们呢。
“大司马,孤也想听听你这账是怎么算的。”
刘世贤听着端木帝的话,心知今日恐怕不止是长公主,端木帝也不打算善了了。过往因为各地藩王都在蠢蠢欲动,端木帝只能忍着李丞相等人,求一个平衡,但如今这样的平衡已经不再存在了。
“陛下,去岁时国库结余极少,算上当年的财税收入一共就是九千八百万两,我朝每年要供养各地王侯约需要三千六百万两,官员的俸禄需要两千万两,常规的军费开,主要是边城、凉城、北城和鲁城一并三千万两,余下是各地的驿站、河道等工程开支,有一千万两,所以能拨给长公主殿下的只有两百万两。”
刘世贤说的那叫一个可怜,不是他不给,而是他真的拿不出银子,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一封状纸,是有人状告四海钱庄私吞税银。若是此事为真,那算上这几百万两的银子,能给长公主的不就多了许多吗?
小王爷听到这财政支出接近六成给了毫无产出的王侯和官员时,脸都黑了。“刘大人,这鲁城和北城都反了,你还惦记着给反贼送银子吗?”
“定川王有所不知,这鲁城和北城是边疆重镇,每年的军费都是提前拨付的,我等只是按照惯例行事,若是知道他们要反,这银子肯定是拿去给长公主殿下用作军费。”
“孤怎么不知道有这样的惯例?”
“陛下,是您十三年时的口谕,自那以后这两城的军费都是提前拨付的。”刘世贤让人将这数年的账本拿了进来,打开资金调配的记录处,确实是每年都在提前调拨。
有意思的是“口谕”,“谁传的孤的口谕?”
“是小唐公公。”这小唐公公是端木帝身边大太监王公公的徒弟,这人在外面也是很说的上话的,他去传旨也说的过去。但是很显然,这“口谕”是子虚乌有之事。
听到这名字,端木帝心里一惊,面上缺不动声色,看了眼王公公,“你去喊他过来。”
等了片刻,王公公回来了,只是来的只有他,“陛下,小唐子死了。”
等王公公他们到的时候,这小唐公公已经死了,看起来是自己上吊而亡,桌上还留了一封遗书。选在这个时机,这假传圣旨的事儿无论真假都成了真的。端木帝气笑了,为了皇后和四皇子的安全,这宫里前后清理了多少次,本以为万无一失,结果还有漏网之鱼。
若是小唐子是李丞相的人,也许他就是最后的重要暗钉;如是他不是,那么究竟是谁这么有本事知道前朝的消息后,立刻对小唐子下了杀手呢?无论哪个结论都很让端木帝愤怒。
长公主的脸色更难看了,原来朝廷的银子不仅没有用于支持平叛,反倒是去支持叛军了吗?滑天下之大稽!她问刘世贤,“就算如此,在本宫出征前,所有的银子都花出去了吗?”
没错,刘世贤在偷换概念,他算的是总账,但是事实上无论是藩王之需,还是官员之需,都不是一次性全额给付到位的。国库里必然有银子,那么是有轻重缓急,便是自己不敢下决断,总该是可以上折子问端木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