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15)
很显然,端木帝的选择正是长公主的建议,作为长期被臣子掣肘的帝王,他受够了皇权受制于相权的憋屈感。“景儿,你去拟个折子,这朝堂不变,科举制是推不动的。”
“父皇,不如先开始办皇家书院,人才的培养终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了皇家书院的铺垫,以后的事情才好顺理成章。”
“你不是建了许多书院?”
“儿臣办的崇文书院,更多是为了让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谋生的本事。我所说的皇家书院,是官办的学堂,为的就是将来参与科举,出仕为官。”
长公主虽然有太玄门的诸多支持,但是这些最好还是不要被人知道,她只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将一鼎道长培养的那些人才推到合适的位置上。为了国家,这些人才必须要有机会施展才能;为了小家,这些人必须明面上与他们无关。
看着端木帝和荣亲王依旧有些不解的样子,小王爷插了句话,“父皇,殿下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条通天大道是您所给予的。”
端木帝若有所思,“景儿,你说的这些都是中央的的权利架构,那么地方呢?”
“父皇,儿臣的建议是建立“三司”制,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为共同省级机构。权利需要制衡,地方的权利一分为三,谁也不能独揽,这样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无法造/反。”
政使司,主管行政、民政、钱谷之权;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之权;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监察之权。行政、军事、司法的三权分立,然后由中央统一进行监管,所求不过是地方的官员各行其事,这样是为了实现统治者专权。
端木帝听完点点头,这样的吏制结构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过军权方面,他要再想想,不是每任帝王都那么幸运,能遇到一个忠心耿耿的“太尉大人”。
再想到刚才所说的皇家书院,端木帝又问,“要等这书院先把人都培养出来,再改吏制?”
长公主摇摇头,这不现实的,“父皇,如果所有的官员都从民间重新选出,那么现在的世家、功勋,必会拼死反抗。”
这话并不夸张,因为这样做是完全绝了这些人家今后的路。长公主和小王爷探讨过很多次,两个人都觉得应该平稳过度,他们并不是要用一个阶层的人去替代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要的只是找到有用、能用的人。
端木帝闻言,皱皱眉,“世家欺人太甚。”
单这句话,就知道皇帝是多么不喜欢世家。但是世家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毕竟不是每个世家的宗旨都是去争权夺利。“父皇,世家数百家的底蕴,终究是有些可取之处。”
一个屹立数百年的家族,总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比起否定一切,不如让这些世家成为皇家手上的利刃。长公主看过自己的书院报上来的信息,想要一次性从平民中选出所有可用的官员,实在太难了。
世家对子弟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长公主的书院至今不过几年,要用几年的学识去超越世家百年的积累,这本身就有些强人所难。当然,长公主是绝对不会允许世家在独揽朝政的,“父皇,打破为官者必出自世家的定律就好。”
只要给了一条通天梯,就会有无数人宁可挤得头破血流,也要爬上去。
“你们的意思,是选一部分世家,选一部分平民?”
“父皇,寒门贵子三代后,也能成为世家,所以不必忌讳世家。只要选择权在您手里,那么这天就变不了。”小王爷压根儿不觉得这个事情是问题,端木帝这是被有些世家气昏了头,如果完全摒弃如今的“士族”,那这天下一定会乱起来的。
端木帝也知道事缓则圆的道理,这个法子会让他们的改革阻力更小,也就更容易成功。“你们准备怎么做?”
“第一步,先定下科举的考试内容,包括特科。直接选中央的官员,阻力会极大,几乎不可能实现。”
“地方官员是他的爪牙,他一样不会肯放权的。”
“科举的书目、夫子可从世家遴选,总有清流世家。”长公主其实已经圈出了一些可用的人家,只是这事儿不能由她来定。
端木帝又问,“之后呢?”
“第二步,通过科举选出地方三司的官员,先认命这些人为副手,由他们去架空地方的主管。”眼下各城的城主,未必是都是忠于李丞相的,但是都是深陷既得利益群体的人,这些人无论是都有过错,都不可能被帝王所信任。
如果权利交接的痛快,他们的家族未必不能通过科举再次出仕,如果想要把持权利,那就只能等着帝王的清洗。
第61章
“如果明年就开科举,可行否?”
“可行,世家子弟的培养是数年教育的结果,儿臣的书院开到如今也有近十年了。”哪怕是地方官员,也不能一次性全换完,循序渐进才好。
端木帝看了眼长公主,不知第几次感慨,若是长女为男子该有多好。“景儿、云谦,此事交予你们和承儿,尽快把科举的考试科目和形式定下来。”
科举一事就算定下了。端木帝想着这世家的问题,其实也是权利制衡,让寒门进入朝廷,与之分庭抗礼,这样朝上的官员的利益不一致,上位者就能看清一些问题。“景儿,你们各处寻书时,可有比较配合的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