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16)
“有的,有些世家甚至主动来找我们。”
“你将你觉得可用的人家整理一下予我。”
长公主知道这是父皇听进去他们的劝谏了,这样一来,世家内部本身就会因为利益不再那般团结。那部分选择了忠于皇权的世家,将逐渐出现在朝堂上。
两人在宫里用了晚膳才回长公主府的,端木帝安排的这差事可不好做,定下规则以后,少不得要他们去各城安排这书院、科考一事。这书院的、科举的功劳必须牢牢扣在荣亲王头上,才能让他日后更稳当。
“不委屈吗?”小王爷搂住长公主的腰,由着她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长公主摇摇头,“不委屈,这一生,能见到国泰民安、山河无恙足矣。”
“科举的流程,我来草拟,然后劳烦殿下来做修改。至于科举的考试内容,最好由陛下亲自敲定。”
“还叫我殿下?”长公主对小王爷的分工没什么意见,但是这称呼是不是该改一下了?
小王爷也觉得他俩之间的称呼太过生疏了,他问“小景可好?”
自从被册封为长公主,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过人唤她的名字了,她点点头应下,“甚好,那我唤你阿谦可好?”
小王爷笑的开心,她能主动提及称呼的事情,这还有什么不好的呢,“当然好,这是独属于你我的称呼。”
靠在小王爷怀里的长公主,一只手把玩着他的头发,漫不经心地说,“考试内容,我们还是要列出一些,不然你说的那些特科,恐怕父皇根本想不到。”
说起来特科,小王爷倒是有个想法,“不如借着土豆的事情,提出特科的需求,然后第一次的科举就选一些能吏?”
长公主懒散地点点头,表示认可。今天讨论的这些,费了她不少的心神,如果一切顺利,她甚至觉得李丞相的问题,到最后甚至不需要他们再做什么,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想要顺势提出科举的事情,小王爷所幸就把土豆粉直接制成干粉,直接拿最终效果给端木帝看。
科举的流程,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基本就是拿来主义。区别只是,初期的科举主要为特科服务,但是这样更合他心意。比起一堆毫无实践经验的书生去治国,他觉得让所有人都更务实会更好一些。
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院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后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秀才有资格开书院、收束脩。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过乡试的称之为举人,举人就有资格被认命为官员了,但是仅限于候补官员或者低阶官员。
举人过后,可参加会试,会试是每三年在帝京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过了就是进士。进士统一参加殿试,经过殿试成为天子门生,这些人均可出任为各地的官员。
端木帝看到“天子门生”时,就很能明白这科举的意义了,不过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每三年一次,是否间隔太久,还有你们之前所提的特科,也需要考到进士才能出仕吗?”
“父皇,考试频次太多,会有大量的进士产生,但是朝廷能够给予的官位会越来越少的。”小王爷一直在鼓励新办皇家原学院,一是为了以后的官学做铺垫,二是为了等到无官位可安排时,可将这些人转到“教育机关”,何况有些人本身就不适合做官。
至于特科,小王爷想了想才说,“特科所求乃是实干型人才,如果不在中央担任官位,儿臣以为考过乡试即可。”便是特科也不能太简单,不然容易本末倒置,而且必会遭到现有士族的强烈抵制。
端木帝再看长公主与荣亲王呈上来的科举考试科目,除了一直沿用的史书、明经、明法,还增加了时务策(策问)、算学、水利、冶炼、农耕、布料、工程、工具、冶炼等。
不得不说这特科的涵盖范围极其宽广,有很多东西,端木帝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
到最后,这科举的考试科目确定为“三加一”,如果是正常的科举,那么就是史书、明经、明法,外加时务策(策问);如果是特科,那么就是史书、明经、明法,外加一门自选的科目。
特科种类做了精简,定为算科、土木科、农科。特科最大的难处在于没有对应的教材,算科是例外,端木直接用小王爷若干年前编的那本书为教材。但是土木科与农科,就比较难办了,小王爷提出的工具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否掉了。
土木科主要是应对洪涝灾害或者其他工程建设,这天下最擅长的当属太玄门;农科,如今这天下谁不知道土地爷是小王爷呢。所以,端木帝觉得一事不劳二主,这两门特科的教材就全权交给小王爷去负责了。
一心想要混吃等死当咸鱼的小王爷绝望的闭上了双眼,他能抗旨不尊吗?
留给小王爷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因为只有教材确定,才能让科举落地,而科举之事刻不容缓。从宫里出来以后,他回府立刻给师傅去信,他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他只是占了后天优势,但是他并不是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