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31)
剩下能做的就是两点,一是提高耕种的效率,这需要更合适、更高效的农具,以及更合理的播种、浇水、施肥;二是改良种子,他不知道在农耕社会需要多久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是必须努力尝试的一步,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他现在也只能写个框架出来,好多东西需要试验、寻找数据。农学一事,是关国本,容不得半点马虎。
长公主也忙起来了,端木帝打算让长公主做第一届科举的主考官,她忙着制定考试规则、选拔考卷的评审人员。算学本身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是史书、明经这些可没有。这次的评审人员中就包括了澹台夫子。
只是文无第一,即便他们选定了澹台家来担大任,也不会只交给澹台一家,她需要找到其他合适的世家。长公主比小王爷更清楚平衡的意义,除了皇家,她不会允许这天下再出现一个大权独握的家族。
李贵妃似乎知道荣亲王的亲事定下来了,但是她的儿子的婚事还没有定下来。她怎么样也不明白,同样都是儿子,为什么端木帝就能忽视她的商儿这么多年。
眼看着儿子长大了,她一心想让儿子出宫建府,毕竟只有离开这座牢笼,他才有机会。“去把恭亲王请过来。”
端木帝不肯给她儿子选个好岳家,那她就自己来,她的商儿不仅会有一个好妻子、一个好岳家,更会是未来的皇帝!
李贵妃感觉自己已经快被逼疯了,这十几年她甚至没能见到过端木帝。她到现在也不后悔给端木帝下药,只恨自己当初太过心软,那药下的不够重,怎么能只有她一个人守活寡呢?李贵妃眼里的恨意让她整个人看起来都有些疯狂。
整个贵妃宫都是静悄悄的,从十几年前端木帝夺门而出以后,这里似乎就成了冷宫。宫人们自然不敢怠慢李贵妃,毕竟她的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相爷,但是谁都知道李贵妃不得帝心。在这伺候的宫人,都没什么念想了,活到能离宫就好。
不多时,恭亲王就来了,“母妃。”
李贵妃见到儿子的时候,表情又变了回去,“商儿,你想要个什么样的妻子?”
端木少商虽然骄纵,但也不是个傻子,他看着端木少承,怎么会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古往今来,夺嫡之争都是你死我活的,他唯一的筹码就是李丞相。哪怕他知道他这位外祖父的私心有多重,他都不在乎。
比起傀儡天子,他更不能接受的是一无所有的未来。“母妃,儿子需要军权。”
妻子,什么样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她能给他带来的助力。颜色好看的女子,以后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贵妃点点头,这与她想的不谋而合,有她父亲在,文臣不足为惧,“你外祖父欲从中原城或是江城中挑选一人,扬城与雅城已经在我们手中,不必再费心思了。”
恭亲王点点头,“但凭外祖父做主,不过此事父皇恐怕不会答应。”
“不用担心,总会有办法让他不得不答应的。”
收到李贵妃传信的李丞相,也是一点都不意外,他这外孙也许没什么大的才干,但是绝不是个蠢货。江城和中原城,是他圈定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粮产大城,打仗打的就是粮,所以产粮的势力范围是他们所需要的。
两个的城的区别,就是江城的商贸发达,说白了钱多,到了最后真的要兴兵起义,这钱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原城,则是有煤,他们需要煤和铁;林城买煤的渠道基本已经废了,能选的只有中原城了。
定川王的外祖一家扎根儿在江城,虽说只是商贾之家,但是徐家因着漕运之能在当地很有威信力。相比之下,中原城是更好的选择,不仅方便他们布置,还有足够的煤炭。
端木帝派出去的人把澹台家里里外外查了个遍,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品行无缺的人,但是整体上是让人满意的。最满意的是澹台家没有一丝一毫与李丞相相干。这样一个屹立数百家的家族投向皇家,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澹台夫子还专门送来了几本他们的明经注解,端木帝对他们的学术见解并没有什么异议,他们的观点基础依旧是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框架,他更感兴趣的一个观点是“知行合一”。学习以后知道应该忠君爱国,但是为官之后的行为却是中饱私囊、公器私用,这就是现在的问题。
如果知行合一的观念能够被推广,是不是可以让一些人主动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木帝虽然不打算让一家之言成为唯一之言,但是对这某个观点,倒是强制推行,作为帝王,看重的当然是皇权,知行合一在现有的道德教育约束下,是肯定有利于皇权的。
“王全,李贵妃的信送出去了吗?”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端木帝对皇宫的把控可不是十几年前的,他知道李贵妃与李丞相有着书信往来,更知道他们现在在忙什么。他等着他们给端木少商选出“合适”的妻子,等他们选好了,他才好给自己的嫡子的定下王妃。
“陛下,已经送出去了。”王公公亲自过手的那封信,只要陛下想的,他都能做到。
“盯好他们。”端木帝不会再给他们机会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已经忍了很久了,这些年的账迟早要算的。
随着皇子们长大,这朝堂的局势变的日益紧张,争的不仅是从龙之功,更是皇权与相权之争。端木帝算着时间直接在朝上宣布了科举的新政,当然他说的“特科”,鉴于大司马等人连账都算不清,他认为朝廷应该招一些能干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