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234)
长公主拿这事儿当了典型,不过几天,这些闹事的世家子、还有他们大家族的情况就被玄字部查清楚了。无非都是些二三流世家,这些人家的前途刚好就是“吏”,而这特科选的人未来将安排的位置也恰好是“吏”,所以他们才来闹。
闹?这倒是正和她心意,不把你们这些废物拿下来,怎么去安排这些特科选出来的人才呢?两栏式的收支记账法必须全面推行下去,这各城主管金库的吏也必须换上忠于朝廷的人,第一步是捏紧钱袋子,第二步是握住人事大权。
考卷都是经过糊名的,以后的考试也会如此。公平公正从来不是靠嘴说,而是实际行动的落实,比起无法掌控的人心,流程的设计更靠谱。
对于这次闹事儿的人,长公主根本不打算轻拿轻放,乱世重典、沉疴猛药方为正道。江城的财政倒还好说,中原城的金库明显是有问题的,一个产煤、产粮的重镇怎么可能金库里面无银呢。
江城之后,长公主先去了凉城。凉城和边城的人,是一点乱子也没出,但是考生的水平却是不尽如人意,读书的人实在是少,两个城加起来的考生数量尚不及江城一城。
“大舅舅,凉城与边城是文风不兴吗?”
“殿下,这两城的情况您也清楚,百姓想的都是怎么活下来,好些人家是兵户,这些人家有条件的都是让孩子从小习武。其他的人家,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加上这边的书院都很有限,这读书的人可不就少吗。”
怪不得这边的考生大多出自她的书院,但是这还不够。
看出长公主有些无力,萧大爷安慰她说,“殿下,如今可比十年前好了太多了,若是十年前开这特科,恐怕凉城、边城两城都凑不出十个人来考试。”
这话虽然是安慰长公主,但是也是实话,没有小王爷发现的青稞和棉花,没有他建议的兵民合一制度,哪有如今家家有余粮的好日子。有钱了,才能送家里的孩子去书院。
因为考生人数少很多,长公主一行人在凉城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就转去平城了。如果预料不错的话,这雅城和扬城基本不会有什么人来应考;即便有人想来,李丞相等人也一定会想发设法的阻止。
断人前程之恨总会在很多人心里生根发芽的,那边可不像凉城与边城,文风兴盛,便是李家独大,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他们俯首称臣。
待到来日,这矛盾激化,就是内部突破口出现之时。不过可惜了这两城的百姓,还需要再忍耐一下。
赶在朝拜前,长公主一行人回到了帝京,他们每过一城都会将考试选出的人报予端木帝。长公主还会额外送上一份,这些人的背景介绍,他们要肃清吏制,就必然不能再用那些淤泥里的歪瓜裂枣。
歹竹出好笋,确实有,但是甄别却很难,他们承受不起这种错付的代价。这次特科录取的人都被端木帝安排到各地的金库了,无论之前的那些银子能不能追回来,至少,从这以后的银子都会归属于朝廷。
端木帝看过各地的前十的考生的卷子,确实不错。这次不仅是考考考生,也是考考官,他们若是鱼目混珠地选了些歪瓜裂枣,那这以后的科举也肯定与他们这些人家无关了。
小王爷早*七*七*整*理就把生意上的事儿安排好了,这段日子他都不需要再操心什么,好好陪陪媳妇儿就好。端木帝可能担心他“独守空房”心里委屈,这段日子时不时给他安排些差事,硬是没给他机会当咸鱼。
长公主听着小王爷的各种“委屈”,心里也是好笑,不过她一定要忍住,不然小王爷可是很会“得寸进尺”的。“那我陪你去庄子里散散心?”
“我是很想去,不过暂时你我还走不了。”
长公主不明所以地看着他,“这次特科本就是简略化的流程,人选已经选出来了,离京也不影响什么。”
“三皇子的亲事要定下了。”小王爷扔下一颗大雷。
长公主更是吃了一惊,“这么快?他们选的是谁?”
“中原城的守将之女,胡元香。”小王爷查出李丞相等人通过袁家买煤后,就猜到他大概率会选择中原城,毕竟世人皆知林城与中原城是唯二的产煤大城。
长公主暗下眼眸,沉思片刻“李丞相恐怕至今没有放弃起兵叛乱。”这对他们来说不算意外,但是也确实不是什么好消息,兵祸四起,苦的还是百姓。
小王爷点点头,他实在看不明白李丞相的操作。要说起兵叛乱,最合适的时间就该是鲁城起兵之时,结果听说鲁王邀请李丞相一起起兵被他拒绝了。俗话说的好,文臣造反,十年不成,这李丞相对自己的寿数这么有信心吗?
“断了他们的财路,我倒是要看看他们拿什么养兵。”长公主眼中狠色一闪而过,她绝不会放过李家。
“少承的婚事也定下了?”
“还没有,不过也差不多。我估摸着父皇是想看看这次特科的情况,看看澹台家的诚意究竟几何。”端木帝的诉求可不是口头上的支持,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次的结果,应该能让端木帝满意,刚好三皇子的婚事定下后,也可以定下四皇子的婚事了。
一切都走向了正轨,长公主曾今所担心的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但是,突然间,心里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她好像突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