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婆忽悠成卷王的咸鱼(81)
“旱灾之劫今秋可解”,一鼎道长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小王爷留下了泪水,终于要结束了。他立刻让人传信给长公主,请朝廷派兵押送粮食到各地,同时附上的还有一鼎道长的那封信。关于这粮食,他写的是“臣不负陛下所托,由到周边各国采买而来”。
这个批次的粮食是绝望中的希望,不应该由他、也不能由他来给予天下万民,必须是端木帝。天选之子理应有天佑,不是吗?
长公主收到小王爷的信以后,自然知道他的用意,这两年如果不是有他,大概已经重演上辈子的惨剧了。她不会让他遭遇走狡兔死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经历的,她父皇也不会。
看着女儿递上来的信,端木深深地叹了口气,“总算要结束了,孤要重赏小元宝。”
“父皇,别浪费他的一片心意。一鼎道长说今秋会有大雨,儿臣有一策,等赈灾一事安排好以后,请您亲自去往太庙向上天祈福。”长公主比小王爷更懂得如何造势,天子跪求,天降甘霖,这才是承天意。
皇帝心下了然,这又是给他加buf呢。端木帝想了想“景儿,为父打算向上苍祈福八十一天,这期间由你监国”,九九归一正是天命所归的意思,所以端木帝定下这个八十一天的时间。
为什么不是弟弟?长公主疑惑地看向皇帝,“父皇,儿臣恐怕朝中异议颇多,影响朝廷大事。”
端木帝看着她说,“若孤让承儿监国,丞相等人恐怕是一天都坐不住了。”
旱灾刚完就要应付内乱吗?长公主沉默了,她对监国的权利没什么兴趣,不过是父母、弟弟需要,那她就做吧。
“这旱灾以后,真的会有洪灾吗?”这两年倒是把河道修的七七八八,但是如果没有洪灾之险,朝中之人定然会抨击小王爷。
“一鼎道长不会错的。”怎么会没有洪灾,怒江和伊春河因着连续的大雨,就像脱缰的野马,洪水荡平了多少村庄,让多少人埋骨河底。没死于饥饿的人,最终死于这奔腾的水中,连续两次天灾让弟弟不得不罪己诏,让这端木国十室九空,让这天下生灵涂炭。
长公主重生以后,甚至数次被曾经的回忆从梦中吓醒。但是,以后应该再也不会了吧,她想她也应该给小王爷送一份礼,是他帮她走出了黑暗的梦魇。
端木帝对这粮食的安排直接照搬小王爷的来,小王爷的分配是按人头来的,不管怎么样,一天一顿饭,有粮、有咸菜,隔几日分点腊肉。其实有些穷人家平日都吃不到这样的饭菜,哪会有人嫌弃什么腊肉、萝卜干的。
可以说端木国到现在都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小王爷功不可没。“景儿,这押粮一事,你觉得交给谁更好?”
“四舅如何?”萧家四爷,萧泽安,在之前的北蛮之役中因功被封了个骠骑将军,瀚海城将粮食送至中原城后,再由萧泽安押运之其他地方应该是最好的安排了。
萧家人不会贪了这百姓救命用的粮食,而且除了萧家人,端木帝能信的朝臣也不多了。端木帝长叹一口气,真是人到用时方恨少。
待到朝堂上,端木帝下旨让萧泽安负责押运赈灾的粮食时,李程祥跳出来反对,认为这粮草应该由大司马来调拨,尤其这分配分案。
太尉萧钰衡可不惯着敌方的蠢儿子,直接怼他“这粮食是陛下令嘉兴侯采买的,用的是陛下的私库,你光禄勋管官员不够,还要管陛下吗?”
丞相看了一眼跳出来的长子,示意他不要再闹。李程祥暗恨,但也明白轻重,当即立马跪下高声呼喊到“微臣不敢、微臣绝无此心,请陛下明鉴。”
端木帝懒得和他们废话,下了旨后也不管还跪着李程祥,径直离开承乾宫了。他最无力,却也是最想做的就是换掉这群官员,但是要怎么换呢?按祖宗传下来的官员选拔办法,就是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从民间举荐出人选,然后参加考试、面试、初选,最后录用。这举荐的本意是选拔贤才,但是这个选拔体系被丞相所把控,就变成了他们选拔党羽的途径。考的过史书、明经、明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不被举荐的人甚至没资格参加考试。
而朝廷本身的官员考核、任命都是由光禄勋,也就是李程祥在管辖。这样的官员他怎么敢用,所幸太尉、太常几人都是保皇党,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天坤宫,皇后看着小大人一样的女儿,也是感慨颇多,这孩子真的一转眼就长大了。已经到了豆蔻之年,这及第也尽在眼前了。她不觉得女子不能主事,更不不觉得女儿参政有任何不妥,但是一个实权的长公主,未来的夫婿一定会极其难选。
看着眼前一起下棋的姐弟俩,皇后只希望他们能一直这样,不要被权利所影响,皇位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位置。曾今的端木帝也有和亲兄弟一起骑马涉猎的时光,可是为了那把椅子,所有人都变得面目全非,到了最后他坐上了皇位,同时也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皇帝进来的时候,就看*七*七*整*理见小儿子正在和他姐姐耍赖呢,八岁的四皇子已经到了狗都嫌弃的年纪,平时读书学习倒还算听话,玩起来简直就是个小疯子,就他姐姐能治的住他。
“承儿,你又跑去打扰你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