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小药铺(261)
唐乐筠道:“‘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我的作用固然关键,但十二哥的配合同样不可或缺。”
纪沂山起身长揖一礼:“十二哥受教,日后一定修身养性,再不使性傍气了。”
高氏顿时用帕子遮住了脸,也遮住了眼里汹涌的泪意。
纪沂山羞愧难当:“以前……让夫人担心了。”
唐乐筠颇有成就感地点了点头,尽管彻底改正很难,但只要有了正确的认知,他们一家就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总比一条道走到黑的好。
……
唐乐筠告辞出来,由高氏陪着,一起到了正院的宴息间。
怡王妃坐在贵妃榻上,笑容满面地说道:“侄媳妇,大恩不言谢,日后若有需要老身帮忙的事,尽管开口。”
能让怡王妃说出这样的话着实不容易。
唐乐筠笑道:“二婶太客气了,我们是一家人,应该的。”
怡王妃在她手上拍了拍,意味深长地说道:“好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
唐乐筠只是客气客气,就成‘赤子之心’了,可见在皇室谈亲情、谈一家人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高氏端着一盘冒着热气的桂花糕过来了,“弟妹快尝尝,这是我家厨子最拿手的一道点心,和旁人家的不一样。”
唐乐筠不客气,捏起一块仔细看看,这是一块方方正正、松松软软的小点心,上面有一层粉红,粉红上点缀着几朵桂花,光看颜色就让人食指大动了。
她咬了一口,口感绵密,甜而不腻,赞道:“确实好吃。”
怡王妃道:“你走的时候带上几块,给孩子们也尝尝。”
唐乐筠笑了:“连吃带拿可还行!”
怡王妃打趣:“当然行,侄媳妇放心,绝不会有人说你打我们怡王府的秋风的。”
说着,她朝身边的嬷嬷勾了勾手,那嬷嬷快步走到条案旁,取来一只锦盒,放到她的手里。
唐乐筠道:“二婶,您这是做什么!”
怡王妃道:“好孩子,你这会儿不是大夫,是咱们皇家的儿媳妇,头一次到亲叔叔家,二婶作为长辈怎能没有见面礼呢!”
她打开盒子,从里面取出一只金镶玉的玉镯,颜色浓绿,质地温润,但絮状物极多,成色一般。
唐乐筠眼尖地看到了玉镯内侧阴刻的“唐”字,遂问道:“唐门机关,二婶送我防身的!”
“就知道瞒不过你。”怡王妃道,“京城不安全,齐王死了,我们娘俩被劫,你这孩子天天在外面跑,没点儿防身的东西怎么成别看这镯子成色不好,但只要按下这里,就能跳出一只飞针,针上可淬毒,也可以不淬,关键时刻或许能保你一命。”
“都说长者赐不可辞,那我就收下啦!”唐乐筠欣然接受,直接戴到了手上,“谢谢二婶,我很喜欢这个礼物!”
“呵呵呵……”怡王妃笑了起来,对她的儿媳们说道,“还是这孩子实诚,我这送礼的也格外开心。”
高氏玩笑道:“既然母亲送礼送的开心,不如也送儿媳一件,儿媳保证也让母亲开心。”
怡王妃用手指点了点她:“你这皮猴,母亲打你两下更开心,你可让打!”
高氏笑着把手伸了过去:“儿媳是肯的,就怕母亲舍不得。”
……
一大家子有说有笑,气氛极为和谐。
唐乐筠忽然想起了凄凄惨惨的齐王府——纪霈之身体抱恙,她带着白管家去吊的唁。
当天去的人多,齐王府的人应酬不过来,她在灵堂烧了香,略略安慰齐王妃两句,便退出来了。
回府后,她和纪霈之谈起过杨晞,以及他背后的秦国公府。
她认为,齐王死了,秦国公府便失去了靠山,如果纪霈之主动招揽,杨晞说不定看在她的面子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但纪霈之认为,杨晞为人固执,书生意气,主动招揽反而落了下乘,不如静观其变。
齐王去世将近十天,算时间,西北前线早就收到消息了,不知道杨晞作何打算。
“弟妹。”高氏见她出神,拍了她一下,“想什么呢!”
唐乐筠撒了个谎,“没什么,就是想起家父在世时,和唐门的一些往事。”
“是啊。”怡王妃把话接了过去,“侄媳妇原本也是唐门中人,啧……唐门只怕肠子都要悔青了吧。”
“母亲说的极是,人这一生,谁不是三灾六病的呢!”
“我母亲从小教我,得罪谁都不要得罪大夫。”
“哈哈,巧了,嫁过来之前,我祖母也说过。”
……
怡王府的媳妇们纷纷附和了起来。
唐门。
唐乐筠心想,如果不是怡王妃送了只镯子给自己,自己几乎都想不起来这个门派了。
天下大夫多的是,她不觉得唐门会因为医术高看她几眼,在唐锐安和唐乐音的影响下,他们只会觉得她嫁给纪霈之,影响了唐门在大炎朝廷的布局,碍手碍脚。
……
回到别院时,差不多中午了,小厨房正在准备饭食。
唐乐筠进去转一圈,拎着一条洗干净的黄瓜去了纪霈之的起居室。
纪霈之正在看来自各方的密信,见她进来,从右手边拿起一只信封晃了晃,“杨晞的信,给你的。”
“这可是巧了,在怡王府时我还想起过他。”唐乐筠把咬过的黄瓜放在装点心的盘子里,接过信封,撕掉封口,把信纸扯了出来。
“你想他做什么”纪霈之不咸不淡地问一句,顺手拿起她的黄瓜咬了一口。
元宝看着唐乐筠“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