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存记[穿越](112)
贺兰定粗分了一下羊毛工坊的分工环节:羊毛采购、羊毛粗加工(剪羊毛、洗羊毛等)、羊毛细加工(擀压毛毡、搓羊毛线等)、成品制成(毛毡裁剪印花、毛线纺织成衣等)。
除此之外,还有技术创新研发小组和销售团队。创新任务下沉分配到每个环节,最后的销售环节则由贺兰百货承担。
“需要调整一下分工。”贺兰定决定将族人们都调配到关键岗位,每个环节中设立两名族人作为管理者。
除了石灰石水浆洗、褶皱条纹压制等技术保密的环节,其他的工序则全部采用雇佣人员。
对于雇佣制度也要改善,从先前的保人制短工,改为长期聘用。双方签订协议,提高薪资的同时也要加强约束。
贺兰定又在纸上写下“筛选”和“培训”二词,并不是所有的族人都适合做管理者。
有的是有心无力,想管人管事儿,但能力不够。这就需要培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的则是不喜欢动脑子,只喜欢做简单重复的劳动。这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筛选,起码要一个个谈话问询。
“唉....”贺兰定长叹了一口气。一桩桩的事情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第五,贺兰商队。春节过后,贺兰商队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外出游商。
一来,过节大家都轻松一下。
二来,许多外来客商涌进怀朔,他们带来了外头商品,又把怀朔的东西贩卖出去。如此,贺兰商队存在的意义似乎就不太大了。
但是贺兰定不想将商队闲置,怀朔不仅需要引进来,还需要走出去。
只是等开春后,天气渐暖,豆制品和羊毛制品都不适合贩卖了。商队需要有新的商品。
“肥皂”、“精盐”贺兰定写完又打了两个叉叉,这两件东西都不适合商队沿途贩卖给普通百姓。
老百姓连粗盐都吃得紧紧巴巴,哪儿买得起精盐。而肥皂更不行了,草木灰和皂角都有清洁的功效,老百姓才不会花钱去买。
“上层路线”:自己没有路子,无法打入豪族市场。
“平民路线”:自己没有适合贩运的商品。
无论是哪一条路,自己如今似乎都走不通。
贺兰定在纸页上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提醒自己莫要忘了此时此刻的思考。眼下解决不了的难题,日日慢慢想便是。
第六,贺兰武装力量。一直以来这都是贺兰部落的短板。只不过经过乌丸灭族,众人都知道贺兰定有将军外祖父撑腰,一时半会儿不会来找贺兰的麻烦。
只是一直狐假虎威不是个办法,只有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最可靠。如今贺兰人口越发稀少,聘用的游侠剑客是贺兰部落的主要武装力量。
“军队”、“犯人”、“流民”贺兰定重重写下三个词儿。
草原的春夏季非常短暂,转瞬而逝,在下一个冬日到来前,自己必须将护卫部落的剑与盾装配到位。
第六十六章
等到天气真正和暖, 缤纷的小花开满绿油油的草原,五月头上,贺兰定终于完成了贺兰部落内部的职位微调。
小小的改革过后, 贺兰定更加感叹人才的短缺, 除了武力人员, 管理人员也极其短缺。
“要是流放犯人里有账房先生就好了。”贺兰定渴望无比。
如今他一个人管着贺兰部落所有产业的账册, 倘若不是阿拉伯数字更为简便, 贺兰定的一本糊涂账早就扒不清来龙去脉了。
贺兰定盼星星盼月亮,没能盼到舅舅口中的流放犯,倒是抢先迎来了外地客商第二波涌进怀朔镇。
这一次他们是来订货的, 为今年的冬季货品做准备。
“毛毡马甲、软底鞋、毛毡靴子、斗篷.....毛毡斗篷和毛线斗篷都要。”
吴维是来自兖州的商人, 上一回他与两个相交好的商人一道来怀朔进货, 还未回到家乡兖州,一路上的羊毛制品就卖得个七七八八。
中原地区土壤肥沃,多是良田,百姓以耕田为生。畜养牲口也多是鸡鸭之流, 少有养羊牧马的。因此,又保暖又便宜的羊毛制品一经面世, 立刻广受欢迎。
货物卖光, 吴维干脆不回家了,揣着货款直接折返怀朔,继续加购。
“咦?郎君的两位伙伴呢?”负责接待的店小二记性很好,还记得当初结伴而来的三位兖州商人。
“他们要先回家一趟。”吴维笑道,“我等不及啦, 怕货被其他商家吃了, 没回家就折返啦!”
店小二清算了一下吴维这一次的订货量, 笑呵呵道, “郎君这一回订货多,应该还能申请到更大的折扣。容您稍等片刻,小的去向掌柜的申请优惠。”
吴维眼睛一亮,心道,纵横商场多年,自己这还是头一回遇到还未张口,对方就抢先降价的呢。一时心情舒畅,只觉贺兰是个非常好的合作对象。
贺兰定很快闻讯而来,一眼认出了风尘仆仆的商人是上一回从兖州来的三位商人之一。
“贺兰首领安好。”吴维上前问好。
贺兰定让他不必客气,拿过店小二手中的订货单细看起来,粗略看过后笑道,“看来吴掌柜上一趟收获颇丰。”第二笔的订单量非常大。
吴维也笑,“托您的福。”
贺兰部落的羊毛制品定价极低,越过阴山,价格翻一番,再往南走,价格还能再提一提。因此商人们上一趟买卖都赚得个盆满钵满。
吴维善于交易,和几家豪族一直保持着生意关系。这一回他之所以敢再追加订单,盖因他已经和几家豪族签订了预购协议,不怕到手的货物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