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存记[穿越](351)
沿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踩踏出来的小道一路走,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座山。枯藤老树遮天蔽日,只能靠着先遣军在前面挥刀开路。然后于无知无觉中竟然就又走了出来。
于谨虽然熟读兵书,可是也是北地长大的,没来过南方,很多时候亦是纸上谈兵。好在,有个鲜于修礼。
这家伙没有说谎,他在识图认路上确有些与众不同的本事。他能够根据于谨从书本上得来的描述找到相对应的山岭、水文。两人配合着,竟然真的从朔州一路摸索到了兖州。
与此同时,洛阳城中阿昭陷入了焦急之中——自打阿兄领兵离开朔州地界后就失去了消息!
十几万大军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各路馆驿、从朔州到寿阳一路上的州郡竟然都没人见过这样一支队伍?!
“贺侍中……”内行官低头挪步上前,送上今日的公文。
阿昭如今已经是一品女侍中了,身上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加之因着贺兰大军失去踪迹一事,气场更加低沉,惹得内行官不敢抬头。
“还没有消息吗?”阿昭一边翻阅公务,一边询问——又是各地起义,请求朝廷支援粮草的请示。
“尚未。”内行官轻声回。
阿昭轻叹一声,喃喃低语,“阿兄功德在身,有佛祖保佑,必然不会出事的。”
“阿兄一定是在憋着劲儿干个大事儿。”
——贺兰定:猜对喽!正在定向越野呢!
阿昭只能让自己不要多虑,将对阿兄的担心压到心底,把心神转移到公务处理上来——她知道,只要自己在洛阳稳了,阿兄就永远有了兜底。
“广阳王回京了?”阿昭翻阅文书,其中一篇是关于广阳王元渊自请回京的。
“流言杀人啊。”内行官小声叹息一句。
广阳王元渊明明是平定叛乱的功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和荣誉,如今竟是落得灰溜溜回京的下场,连个明确的头衔和职务都没有。
阿昭又翻到一篇文书是建议任命元渊为吏部尚书的奏请。
“吏部尚书?”阿昭冷笑一声,对于这篇奏请是谁的手笔有了数——还能是谁?只能是元徽啊!
元徽如今是尚书令,倘若元渊成了吏部尚书,那元徽就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天底下有什么事儿是比成为敌人直属老板还要爽的吗?
“当个吏部尚书太屈才了。”阿昭向胡太后谏言,“广阳王的功绩,天下人都看在眼中,倘若朝廷没有给予其公正合理的待遇,恐天下人不服,再无英才为朝廷所用。”
元徽是尚书令,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执行,在朝堂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更因为胡太后的偏爱,元徽一党的势力急速膨胀。
胡太后虽然说着男人不可靠,再也不要相信男人了。但是,不得不说,枕头风的威力实在太大了——这一点对于男女估计都一样。
阿昭实在不能理解,胡太后是吃过男人的大亏、栽大跟头的,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才恢复自由没几天,怎么又被男人哄得团团赚呢?
男人的甜言蜜语让胡太后好了伤疤忘了痛,郑俨、元徽之流在朝堂上越发势大,阿昭不得不抬一抬元渊给他们大擂台。
“不若为中书令?”阿昭细细为胡太后分析,“中书令名头上听着不错,但实际没有实权。如此既堵了天下人的嘴,又能限制广阳王的发展。”中书令主要负责诏令文书的起草,相对于尚书令而言职权范围和影响力都较小。
“阿昭聪慧!”胡太后一听,果然觉得有理,笑道,“如此谁还能说朕的不是!”
阿昭:“陛下自来没有不是之处的。只是您没有满足一些人的欲望,那些人便要说您的不是。”
胡太后想起几个男宠争风吃醋、三天两头向自己讨要好处的事情,长叹一声,“天底下除了阿昭,再也没有一心一意为朕之人了。”
阿昭笑道,“没有陛下,就没有阿昭;可是,没有....”阿昭连忙住嘴,向胡太后道罪,“臣多言了。”
胡太后慈爱地扶起阿昭,“没有什么多言的。朕知道阿昭是关心朕。”阿昭的未尽之语,胡太后怎么会不明白——没有陛下,就没有阿昭,可是,没有陛下,那些臭男人依旧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恢复太学的事情怎么样了?”胡太后突然主动问起政事。
提起太学,胡太后就想起了自己的老情人清河王元怿。当年元叉、刘腾政变,胡太后被囚,清河王被伏杀。因着清河王才得以办学的太学也随之停办。
如今胡太后重新掌权,死去的老情人就成了心口的朱砂痣。爱屋及乌,朱砂痣的政治举措在胡太后看来都是好的。
因此,当阿提出昭重开太学,同时将太学扩张为男女两校的时候,立刻得到了胡太后的大力支持。
阿昭低头,抿着嘴,“不怎么顺利,都道国家财政紧张。”
“财政紧张....”胡太后冷哼一声,“我看他们也没少吃吃喝喝。”
原本,胡太后还对已经被革职在家的元叉有几分旧情顾虑。可一想到被元叉杀死的朱砂痣,胡太后便觉得将元叉千刀万剐都不足平恨。
没几日,元叉被告密谋起事。事败被赐死家中。随着元叉之死,胡太后又下一诏,削去刘腾的官爵,没收家业,开馆鞭尸!
为死去的朱砂痣报仇之后,胡太后更加佛系了,一应政事皆托于阿昭。同时对几个男宠越发不满意了——宣仁在时,从未向我要求高官厚禄,只一心为国为民。
和记忆中清秀俊逸的白月光相比,其他人都成了掉在桌上的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