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种田小农女(108)

作者: 胭脂醉鱼 阅读记录

“不知道你有无婚配,我有个小孙子……”

老头几口牛肉下去,对李春花的好感又多了一层,家里正好有两个小子还没婚配。

他就起了做媒的心思。

要是娶回家去当孙媳妇,以后的牛肉还能少了?

听着老大人的促狭,李春花一个头两个大。

“呃,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奈何现在实在是脱不开身,无心婚嫁”

老头一眼看穿了她的谎言:“有心上人了?还没捅破窗户纸?”

他心下了然,心底微微叹了一口气,这么好的姑娘,家里的小子没福气咯。

俩人很快转移了话题,老头说以后要跟着海船去松山城看看,说不定能设计出更多新鲜的样式。

弟子们很快就画好了图,谢良才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拆迁和回迁政策。

县城基本上拓宽了三倍,街道可以供八辆马车并排行驶。

并且两边的建筑全部加盖到三层以上作为商铺,民居在商铺的后面,远离闹市,幽静又规整。

为了方便百姓们出行,谢良才在街道的各个中转点设置了马车,以后家家户户出行不必自备马车或者牛车了,可以直接去县衙的车行租车出行。

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所有的马车都是统一的规格和装修,上面插着小河县车马行的旗帜。

有这个标志的马车,进城可以直接走侧门,无需小兵检查。

庞大细致地拆迁工作准备完毕,百姓们开始搬迁。

乡下有亲戚的,可以先去亲戚家借宿一阵子,没有的,也可以去县衙在城郊安排的临时过渡住房。

为了此次搬迁工作顺利进行,谢良才批了十万两银子作为奖励金,先到先得。

在金钱的诱惑下,居民们搬得非常快,不到三天时间,整个县城都搬空了。

能人老头早就组建了建筑队,中途又征调了几千名青壮,当天就开始拆楼。

现场热火朝天,浓烟滚滚,一个庞大的县城雏形开始显现。

围在城墙上的百姓,看着自己的家被拆了,不仅没有伤心,反而高兴得很。

这次拆迁,家家户户都有补偿,还能白得一处全新的住宅或者商铺,做梦都要笑醒的程度。

县城的扩建需要审批,谢良才写了奏报给知府大人。

知府现在恨不得下辖所有县都复制小河县,他的政绩就可以扶摇直上。

梁帝在朝堂上专门夸奖了小河县的建设。

上次访问团回去之后,纷纷来他这里取经。

如今小河县已经成了整个大梁的标杆,是富饶和稳定的代表。

周边县城的姑娘,都希望能嫁到小河县,而小河县本地的姑娘们,又都不想外嫁。

于是,小河县渐渐多了很多赘婿。

赘婿们来了就不想走,有的在岳家的帮扶下自己立了起来,在本地扎下了根,回头再把父母兄弟从老家接来享福。

一传十,十传百,小河县迎来了生育高峰。

这个时代,生育的危险并没有减少。

生孩子就是走鬼门关,儿奔生,母奔死不是危言耸听。李春花看过一家有个产妇,连续生育了十几个孩子,后面怀孕生子就像放屁拉屎一样轻松。

也有头胎养得太大,下半身生生撕裂了,才产下孩子。

诊所的大夫们多是男子,对于妇人生子最多也就是在产房外面开点汤药,或者在危急时刻进门隔着一道帘子扎针。

真正掌握产妇和新生儿生死的,反而是那些专业知识不够的产婆。

大梁的产婆和所有朝代的产婆一样,都是生活难以为继,没有后人供养的中老年妇人,逼不得已走街串巷,帮人生产,获取一定的生存资源。

最让李春花震惊的是:她们中间有的甚至不识字,完全没见过医书。

关于生产,她们只是靠自己的经验或者一些巫蛊之术。

这天,李春花从小河村看完辣椒回到县里的路上,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传来一阵阵哭声。

不多一会儿,院门打开,里面抬出来一副棺材,后面跟着几个披麻戴孝的小孩子。

小孩子哭着叫娘,走在旁边的汉子抹着眼泪不说话。

倒是跟在棺材后面的老婆子一边哭一边哀嚎。

“儿媳妇,你命苦啊,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生孩子还能死人啊”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都生三个了”

“哎哟,我苦命的儿媳妇啊”

……

一声凄凉的唢吶声响起,人群中的哭声更大了。

李春花站在路边,看着那口朱红色的棺材越走越远。

她听看热闹的村民说了这家人的八卦,说是儿媳妇进门连生了三个女儿,好不容易第四胎是个儿子,但是补的太过了,肚子大得出奇,生的时候死活生不下来。

接生婆什么法子都用了,女人的下边都剪烂了,孩子还是没生下来。

最后女人没力气了,活活流血流死了。

这种叫做子母煞,要立刻下葬,否则容易引起尸变。

儿媳妇刚刚闭眼不到一个时辰,这家人就准备好了棺材,喊人来抬着上山去了。

“哎,这姑娘平时可勤快了,可怜那”

“她这婆婆就是为了换一个能生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