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四时鲜(183)
听到这话,在场的渔民哪能觉得不心酸,出海苦出海累,出海是阎王跟在后头追,夏天海浪如同难缠的小鬼。
江盈知很大声地告诉他们:“没事,你们要补的份我全包了,今日我买了足够多的大黄鱼。”
感谢鱼行一道菜不限量的规则,不然她就违规了。
她很诚恳地说:“出海辛苦了。”
这样朴
实的话,却闹得不少人低头抹眼泪,那些顶着烈日在看的群众也被感染,大家纷纷说:“出海辛苦”“好好休息”“赶紧补补”
其实没有渔民,就没有海浦的兴盛,渔业兴盛的地方,吃苦最多的是渔民,有时候还要赶着风暴追鱼,每户人家里都有葬身海底的渔民,所以大海,又被他们称为海底坟场。
也才有了“捕鱼人家世世穷,十口棺材九口空”的俗语。
对于大家的呼喊,渔民们连连道谢,这多年里,只有那些盛大的形式,但是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这些底层渔民说一句辛苦。
这一局不用说,大家输得心服口服,不服也不行,压根比不过。
后面有人问江盈知到底是怎么想要做这两道菜的。
她说先看天气,阴天不热自然胃口好,闻到味重的会口舌生津,吃点油腻的也没有关系,但天热就要吃消暑的。
而且前两日大家吃多了油腻的大鱼,第三日天热没胃口,应该会想吃清火消暑的汤。
至于其次,她有很多人脉啊,谁知道点消息都要告诉她,整合一下得到,第三日有刚出海回来的渔民,被请来参加吃鱼宴,具体到这一批渔民的出海日期,长期海上漂泊,大鱼是不会想吃的。
他们大概不知道,出海远洋的人最容易得远洋综合征,长期的航海生活让渔民焦虑抑郁,无法排解,久而久之就投海。
而从海上漂泊回来,最想吃应当是每逢鱼汛结束,家里人给他们进补的东西。
她仔细琢磨渔民需要啥,根据需求来制定。
她对着新丰楼和四海庄的人说:“渔民想要的应当不是吃那些上好的鱼,不然为什么要办吃鱼宴?而不是其他的海鲜宴。”
江盈知想,大概很早以前的吃鱼宴举办时,一定是出于温情和关怀,只是后来越走越偏。
大家都开始若有所思,来数贻贝的鱼行伙计有点沉默,那些贻贝堆成了座小山,而其他摊子只有零星的几个,胜负已然分晓。
在今日吃鱼宴要结束的尾声,顺水鱼行东家走上高台,他说:“以前呢,总想着好好请渔民兄弟吃个饭,也感念大家辛苦,可这回瞧着,好像感谢也没有到根子上,下一年再好好琢磨咋办。”
“不过今年,我们搞了个不大一样的吃鱼宴,重新再选做鱼第一鲜的食铺和酒楼,这回也如同大家所愿,我们新选出来一家食铺。”
“我个人觉得众望所归,这家食铺也获得了几十年来最多的大贻贝壳,以前最多的一间是两百二十枚,它获得了五百一十枚的贝壳!”
“那今年得到做鱼第一鲜牌匾的是,”东家忍不住在这个关键时候停顿。
但围观的人不买面子,齐齐呐喊起来,“四时鲜!”
“四时鲜!小满你真是好样的!”
因为做得足够多,围观百姓都有幸尝到这两样菜。哪怕只是一小碗,都让他们感慨万千,这才是海浦风味的鱼鲜,是海浦人喜欢的鱼鲜。
他们喊了好久,久到东家不得不用敲锣打鼓才让大家停下。
每一年获得做鱼第一鲜牌匾的食铺,都要上高台,接牌匾和钱。
陈强胜和小梅几个简直手足无措,走路都同手同脚的,相反江盈知特别气定神闲,甚至还有心情朝底下乌泱泱的人挥挥手。
鱼行东家对她这大方劲挺喜欢,再给红绸布盖着的银子前,特意让她说几句。
江盈知也不怯场,她先客气一下,“鱼有百味,人尝千味,要论手艺,我肯定比不上在场的这些大师傅,只能说感谢各位抬爱。”
“让我讲的话,就说一句吧,深水帮鱼鱼帮水,花轿抬人人抬人。”
她还要来一句,“下次要比的话,食材统一出呗,我想靠手艺,不然老得花些其他心思才能赢。”
第一天靠色香味,第二日滑跪,第三日琢磨人心,实在太累,不如比手艺来得实在。
但她依旧很骄傲,都是她该得的。
众人全都大笑,笑说鱼行抠门,鱼行东家摸摸鼻子。
最后她给自己拉生意,“来我食铺吃饭啊,我不只会做鱼的。”
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江盈知扶住牌匾一角,左手接过红绸布包着的百两银子,她笑得毫不掩饰。
这也是海浦几十年以来,第一个获得这块牌匾的女子。
当然这块牌匾最后从最远的街道,一路绕行到渔港,在敲锣打鼓声里,大伙自发地跟随,万众瞩目中,挂在了四时鲜的牌匾下。
特别气派,只要路过的人,肯定会注意到这块黑漆描金嵌银,写着做鱼第一鲜的牌匾。
这也是四时鲜进入海浦百姓生活的开始,从无名小铺到被人熟知,像一艘小船在海面扬帆起航。
第54章 鱼香肉丝
获得这块做鱼第一鲜的牌匾后, 江盈知高兴中又有点烦恼。
高兴于赚到了不少钱,手里有钱的滋味真的很让人快乐,她说的并不是那一百两, 她得存着, 而是其他赚到的钱,能让她给大家置办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