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交了沙雕穿书系统(331)
病房内依然是老样子,只不过仪器中多了一把紫檀木的大躺椅,而张瑶螺缩看窝在躺椅上,身侧铺着厚厚一叠的白纸。
或许是气候缘故,张瑶已经脱下了那一身防备冻疮的厚实装备。换上了应季的衣服。但没有风毛与衣领的遮挡,她那张气色不佳的脸便愈发显眼了,憔悴得仿佛熬了三天的夜——或者一口气鞠了一百个躬。
眼见两人进门,张瑶在躺椅上挣扎了片刻,但终究还是只能点一点头,伸出一只手来:
“请恕我无礼,但我实在是腰痛得有点起不来了……”
沐晨忙道没有关系,走上前与张瑶握手问好,转头时顺便看了一眼病床。萧绚依旧平躺在床上,双眼紧闭呼吸均匀,看上去似乎是乎静入睡。
“不必担心,他没有什么问题。”张瑶叹了口气:“生理指标一切正常,只是心率莫名其妙的有点快。我没有检查出原因,只好给他开了点助眠的药物,现在倒是平和下来了…“
沐晨动了动嘴唇,心想你要是走出病房不再见他,估计萧绚的心率立刻就能恢复正常……但这话实在不方便提起,沐晨左右张望,主动发问:
“这么晚了,请问有什么事么?”
似乎是握手时被碰到了冻疮,张瑶丝丝抽了一口凉气,才终于咬牙开口
“是这样……沐先生,明天关于真菌的报告交流会,你是要参加的,对吧?“
沐晨点了点头。作为萧绚的监护人,他理所当然的有责任了解一切有关真菌实验的知识,自然必须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
张瑶似乎并不意外,但悠悠的叹了口气。
“这是全新的生物领域,属于人类共同的福祉,我们当然欢迎一切感兴趣的志同道合者能够参与进来,贡献他们的创意与知识。但归根到底,这终究是一种专业程度比较高的研究,在参与探讨之前,可能需要一些前置的知识……”
她停了一停,似乎是在稍作思考,然后缓慢开口:
“沐先生,请问您对DNA分子的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过程有多少了解?能尝试举出一种DNA甲基转移酶参与的反应流程么?"
沐晨张大了嘴,艰难咽了一口唾沫。
“好吧,可能这些要点太具体也太复杂了。那么我们简单一点,笼统一点。您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么——特别是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沐晨又将嘴紧紧的闭上了。否则他大概会发出极为羞耻的、阿巴阿巴的声音。
张瑶面色不变:
“好的,可能这种知识也的确太琐碎的,不容易记忆……那么我们换个方向吧,您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么?譬如细菌与真菌的分类依据,真菌生长与繁衍的流程,人类处理真菌的一般手段。”
沐晨几乎是心怀感激、迫不及待的长松了一口气——即使以他那点高中毕业的生物学知识,这最后一个问题也不算太过于困难。他赶紧点了点头。
张瑶与贝言的表情似乎是一起松驰了下来。贝言快步走到病房的一侧,从墙角堆放的背包中翻找片刻,抽出了一份极厚的文件夹。他翻看了几页,返身将文件夹递了回来。
“这是我们为您预备的特——特别版说明。“张瑶轻声道:“里面对真菌的感染与影响做了全方位的解释,相信能帮助您理解问题”
沐晨伸手接过文件夹,怀疑这可能是专家组预备的傻瓜版解释——从他刚刚的惊鸿一瞥,那个背包里似乎没有比这文件夹更厚的纸质书本了。
但他能说什么呢?大概只有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然后乖乖坐在了张瑶正对面的小板凳上。
即使是傻瓜版本的解释,要想迅速掌握也绝不容易。这正是张瑶连夜将两人叫来的原因。她打算私下给沐晨开开小灶,能教授多少就是多少;至于贝言,则是两人沟通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他在高中时拿过一个全国生物竞赛的一等奖,刚好知道怎么把晦涩的专业概念转化为高中水平的知识。
作为科普性质的教学,张瑶的讲解相当简单。她直接向沐晨展示了三张照片,其中两张是光学显微镜下暗淡不清的单核细胞,最后一张则是毛茸茸的鲜红色苔藓,看起来颇为眼熟。
“尽管已经在实验室内研究了很久,但真菌本体还是有极大的谜团,暂时不能解释,目前来看,我们了解比较多的,还是主要集中于真菌发育的整个流程——总的来说,这种真菌的生命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孢子、胚芽、完全生长之后的成体。真菌在三种形态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几乎可以被视为完全不同的生物。”
张瑶将照片一字排开。标记着孢子与成体的照片顶端涂抹的是绿色的“safe”,但排在中间的“胚芽”却以艳红的颜料点染,火红字母灼灼耀眼,再明显不过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在真菌沉睡的孢子阶段,乃至完全发育后的成体阶段,这种生物都是安全的。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部分穿透皮肤,但就目前的经验看,这些分泌物最多只能引发免疫炎症,搞出类似冻疮与红肿的东西——”
张瑶的嘴角不自觉的抽了抽,似乎长长缓一口气后,才面无表情开启了下一段: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最为危险的是真菌发育尚未成熟的胚芽形态——如果反复的、大剂量的摄入孢子,部分真菌孢子便有可能穿透血管壁,进入□o内循环之中。它们会借助血液中的葡萄糖与氨基酸完成基本的生长,并在生长中释放出大量的信号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