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欢喜聚(1)

作者: 七月还没来 阅读记录

《欢喜聚》作者:七月还没来

简介:

古代重组家庭的喜怒哀乐。

【架空文:家长里短+日久生情】

同父异母的兄长。

同母异父的妹妹。

捡来的姐姐。

母亲二嫁后的非血缘姐弟。

杨喜月硬生生被凑成兄弟姐妹齐全。

日子艰难,人心复杂。

且看一大家子如何最终过的和和美美。

古代农家日常,无重生,无穿越,非爽文向。

第1章 错认妹妹

整个夏季,雨就没停过。

苍江大坝不堪重负终是决堤,下游几个县都遭了殃。

此时杨喜月一家正在南逃的路上。

一连走上半个月,今日更是从早上就没停过,喜月走的两腿发酸,脚都要抬不起来。

杜巧娘一脸心疼,却又无可奈何,闺女已经十二,总不能也坐去车上。

长板车上不光放着全部家当,中间还坐着两个小娃娃。

大的是喜月六岁的侄儿石头,小侄女阿圆仅四岁。

拉车是她同父异母的大哥杨应和。

推车的是她的大嫂赵春兰。

连日奔波,风餐露宿,一家子俱都疲惫至极。

却始终寻不到一个落脚地。

官府要他们别处落户,落户就要分地,路遇这些村子,没一个愿意接收。

有那好心的村长里正,也早接收前一波的难民。

无奈只能继续朝前走。

路上难民已经不多,稀稀拉拉几百人。

想着再朝南走一走,总能遇见善心的,一家子才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走。

北地是平原,路多是横平竖直,且平整。

越往南走道路变得曲曲绕绕,竟看到山。

喜月还是头回见,盯着多看了两眼,山上郁郁葱葱,也不知道有没有野兽。

车上侄儿侄女同时发出惊叹声:“好高的山呀。”

大嫂赵春兰紧皱着眉头,一脸的担忧:“进去山里哪还有好日子过?”

他们原是镇上人家,有个木匠铺子,日子不说多富,也是衣食无忧。

实在不敢想落脚在这穷山沟,会过什么样的日子?

杨应和脚步不停:“难不成再往回走?说不定换条路还是一样是山,不都说南地山多吗?”

杜巧娘虽是长辈,到底只是后宅妇人,且没经过什么事。

也没个主意。

沉默着又走上一段路,夕阳铺满半边天,杨应和在条河边停了下来。

周围已经停着几户人家,有生火煮野菜汤的,亦有猛灌河水的。

杨应和把两个孩子从木车上抱下来,先是去打水又去找柴。

杜巧娘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盯着两个没血缘的孙子孙女交代他们不要乱跑。

进杨家的门七年,赵春兰早已经习惯继婆婆被娇养着。

也不指望她能帮什么,能看着孩子已是不错。

喜月很累,但仍跟上大嫂:“我跟你一起去找野菜。”

杜巧娘只得这一个闺女,很是宠爱,向来不让她做活。

喜月自已会主动带侄子侄女,也会帮着做家务。

对这个没被娇养坏的小姑子,赵春兰还是很有好感的,露出点笑意:“累坏了吧?”

这些日子跟着大嫂,喜月认识好几种野菜。

边摘边说道:“还不知道要走多久?”

赵春兰手下不停,说起这事,一叹:“谁知道呢?”

山脚边野菜很多,不多一会两人就摘满一竹篮。

周围还有几个妇人在摘,姑嫂两人已经往回走。

在河边把菜洗干净,回去时杨应和已经把火生起来,吊着的陶罐里,水已是半开。

罐里还有些米粒。

逃难的日子艰难,吃不饱饭是常事,他们的粮袋也快要见底。

幸运的是这些难民都还算规矩,没遇见有偷抢东西的。

杜巧娘从坐下屁股就没动过,孙子孙女也是乖巧,就在她眼前玩耍。

“喜月快来坐,走这一路累坏了吧?”

她拍拍身边空地,喜月就听话的坐到她身边,眼睛不离侄子侄女。

虽说一路没有偷抢孩子的,也不能掉以轻心。

“哎呀!”

不远处有妇人发出尖叫,就听到有人高声说:“这是哪家的闺女?”

一群人围过去,六岁的石头拔腿就朝那边跑,妹妹阿圆一见哥哥跑,迈着小短腿追过去。

喜月起身去撵,杜巧娘也站起身唤着两人回来:“别乱跑,小心有拐子。”

赵春兰不放心,让杨应和盯着,也撵了过去。

石头挤去前面,喜月挤进去要拽他出来,就看到地上躺着一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姑娘。

面发白,一动不动。

“她家人可在?”

“这是饿的吧?”

有妇人胆子大在她脸上摸一把,手下滚烫:“看来是烧晕的。”

“可怜见的,我看到她一直一个人在走。”

“这荒郊野岭的没有大夫更没有药,看来活不成了。”

“真可怜,怎么没个家人在?”

“许是都没逃出来吧。”

这一路不是没遇到撑不下去的,大伙唏嘘几声开始散去。

杜巧娘扯着孙女阿圆也准备往回走,无意中看到地上的人,愣住了。

不自觉吐了两个字:“欢娘。”

喜月听过很多次这个名字,是自已的小姨母,还没成人就病死了。

且死了都有十多年。

所以地上的人,根本不会是欢娘。

或许只是有些相像。

还没来得及出声,就见杜巧娘扑了过去,疯狂摇晃着地上的人。

颤着声道:“欢娘,你醒醒。”

“别睡,一睡就睡过去了。”

上一篇: 错撩未婚夫兄长后 下一篇: 浮世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