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108)
“养儿堂?为何我从不知道有这样一处地方?”
“养儿堂只存在了七年,后来越来越多人知道道长的行为,主动将孩子丢弃,断雨道长无法,只好关停。他知道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风调雨顺百姓和乐,可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为,光靠他一人几乎是不可行的。他在多年的钻研中,研制出一种能让人短期无子的药,可惜这种药也没能推广,因为农户并非不想要孩子,而是需要男孩。”
李意清说到此处,语气有些悲伤,“断雨道长一生所求,除了荔枝壳,几乎都是失败的。”
郑延龄久久不语。
他为官入仕,就是希望能改变这一切。
曾经的他,愿意为了心上人的公道放弃唾手可得的通天大道,可是那条道的荆棘丛太高太密,他被困死其中。
郑延龄忽然道:“至少道长并非一无所获,至少,他救了那个女孩。”
李意清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告诉他后来的事。
女孩及笄之后,老农父母日日牵盼所谓贵命,不思农桑,可是五年过去,家中女儿和村中女孩毫无变化,他们意识到自己被道长所蒙骗。
等到断雨道人赶到时,女孩已经因为想要逃出村子,在被抓捕的过程中,失足跌下山崖。
断雨道人带着身边的朝廷命官,亲手收敛了女孩的尸身,而后用一种悲悯的语气道:
“只差一步,只差一步。”
第60章 观棋烂柯
前来围观的村民听不懂断雨道人所言何物。满脸枯槁的婆婆以为是自家孙女只差一步便是贵命,悲从中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任谁见了,都会感慨一句祖孙情深。
而断雨道长显然并不是这样想的,他抬眸看向燕州的脸面的群山。
群山上飞鸟起伏,云峰缭绕,层峦叠翠。
在田里走了一辈子的庄稼人,翻不过那一座山。
安葬好女孩后,断雨道长回到了太清观。
九元道长已经到了快要坐化的年纪,看着断雨温和而悲悯的神情,心中满是欣慰。
多少人见了那一幕,会渐渐变得冰冷麻木,可是断雨是不一样的。
“你生于暴雨,冠之‘断雨’一名,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你没有辜负为师的期望。”
九元道长说完,缓缓闭上双眸,驾鹤西去。
断雨道长以尚且不到不惑的年纪,接任了太清观,不觉三十年。
*
李意清并没有直接将后面这半段故事讲完整。
郑延龄随她的话音想象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经年之后,一身蓝衣道袍,发髻微散,不改初心。
他踽踽独行山林之间,眺望他不曾翻越的千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李意清看他一副沉思的表情,忍不住问道:“那郑先生信命吗?”
郑延龄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切有定数,但是总有被忽视的力量在暗中萌发,焉知哪一天,乾坤颠倒,山河相换。”
李意清假装听不懂他口中的暗喻。
“本殿想,郑先生应当是不信命的,否则来江宁这许多日子,也不曾去神卜阁。”
郑延龄道:“殿下这句话不对。信或不信,不是去不去就能证明的,殿下不信命,却去了神卜阁。反之,我信却怕听到不妙之言,故而不肯去,也不难理解。”
“你说的有道理。”李意清看他一脸的淡定,顿了顿,不着痕迹地切换了话题,“既然郑先生觉得这茶还好,稍后我派人打包些,也让郑先生带回去给尊夫人尝尝。”
听到孟韫浔,郑延龄的手颤抖了一瞬。
而后施施然起身,笑道:“那微臣代韫浔谢过殿下。”
李意清道:“郑先生真是客气。”
孟韫浔除却孟氏孙辈嫡长孙女的名头外,更是颍州赫赫有名的才女。
郑延龄道:“微臣不敢,等韫浔尝了新茶,定亲自前来道谢。”
他站起身,望了一眼外面的天光,微微笑着朝李意清道:“殿下,此刻时间不早,微臣该起身告辞了。”
李意清微微颔首,看着他的身影逆光站在光与尘之间。
温柔的春光将他的朱红色官袍嵌上一层柔和的毛边。欲发显得整个人都人畜无害起来。
李意清看他踏步走出门槛,快要消失的时候,她忽然道:“认识郑先生也有数月,还不知道郑先生字什么?”
郑延龄的脚步一顿,他抿了抿唇。
他没有回头,声音极轻地道:“微臣,字久言,天长地久的久,自食其言的言。”
*
他走后,身后的毓心有些不解。
“殿下,你为何问他字什么。”
李意清却在想他形容自己字的那两个成语,前者寓意美好,后者则带着几分自嘲。
还是说,后一个词的意思,就是为了否认前一句的“天长地久”。
李意清想了一会儿,听到府上下人传元辞章和元琏、元相一道回来,吩咐下人去准备午膳。
元琏一进门,就眼巴巴地看向李意清,“殿下,方才裕亲王和盐运使都来过?”
李意清微微颔首,“海棠院有些小,借用叔公正屋待客,还请堂叔公不要见怪。”
“怎么会怎么会,若是需要,殿下尽管取用,便是日后请两位常来家中坐坐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