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211)
药铺掌柜摩挲着手中的碗,试探问:“姑娘想定价几何?”
李意清不是为了挣钱而来,她对舒州的了解没有掌柜深,于是问道:“掌柜以为?”
“两文钱一碗,这些看着能有个三十碗左右,统共算起来,大概在六十文钱。不知道姑娘打算让我买断,还是分成?”
李意清没有立刻回答。
药铺掌柜道:“买断,自然不能这个价钱,三十五钱买断,以后姑娘可以选择继续卖给我,或者卖给他人。若是分成,则可以考虑长线合作。以后每卖出三碗,你赚五文钱,我赚一文钱。”
李意清:“掌柜更倾向于哪一种?”
“自然是后者,”药铺掌柜在舒州经营多年,这点眼力还是有的,他认真道,“姑娘的乌梅汤一旦开售,必然极受欢迎,我自然想和姑娘长期合作。”
“那便按照掌柜的意思。”
昨日买的药材一共花了三十文,按这样的定价,她能赚二十文,药铺赚十文。
二十文算不上多,只够买上一些新鲜的蔬菜,肉都称不上一斤。
即便是府城人家,也不是顿顿都吃的上肉。
李意清讲求有荤有素,自然不会用菜糊弄糊弄又是一餐。况且家中的洛石茴香都是馋虫,无肉不欢,若是供应不上,能闹翻天。
看来若是想不动田产铺子的收银,还需要想些别的法子。
李意清算得很快,确认后,朝掌柜点了点头。
达成合作,药铺掌柜松了一口气。
东西交接完毕。两人约定隔日早晨结账后,李意清转身离开。
她还要去看一眼府衙门口的悬榜。
走到府衙近前,稀稀疏疏围着几个人。
高学正和高大娘子的认错书赫然贴在最上面,没讲求什么遣词造句,只笼统概括了昨日之事。
道歉的篇幅占据不到十分之一。
可这十分之一就足够让围观的几人震惊了——
“这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高学正居然还会道歉,不过这位元夫人又是何方神圣?连真名都不显现于人前。”
“管她露不露真名,这么多年了,总算有人能治一治这高学正了,快哉快哉!”
……
李意清在旁边的默默听着,像一个事不关己的路人,扫了一眼,转身离开。
八月秋闱在即,州试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她不会选择这个时候动高学正,却不代表以后不会清算。
百姓容易满足,可是她不能。
往回走的路上,洛石道:“往后两天,我每天都要过来看一眼。”
李意清随他。
两人回到清风居,像昨日一样将今日带回来的药材放在凉水中浸泡,开火熬制。
毓心和茴香听李意清讲述和药材铺达成的合作。
毓心:“好是好,就是太累了些。殿下志不在赚钱,不然只需要几幅字画,就能赚下不少。”
茴香:“平常百姓不舍得花这个钱,富贵人家买来也只知道附庸风雅。殿下还是不卖的好。”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
李意清心中默默赞同,她熬制乌梅汤只是为了便宜百姓,若是想在舒州收支相抵,还需要想些别的薄利多销的法子。
锅中的水沸腾,咕噜咕噜冒着泡。
李意清忽然想起来太医给自己写过的食补药膳。
那本后来被毓心整理成册,又添加了一些王太医传授的方剂。
李意清和毓心描述了一个大概,毓心有了印象,“应该是带了的,我去后院的库房找找。”
毓心转身离开,在后院好一通翻找,才抱着一本有着皱巴的册子回来。
“殿下您瞧瞧,是这个吗?”
李意清接过,随手拿了身边的帕子擦去上面的灰尘,翻开几页读完,欣喜道:“是这个!”
毓心和茴香也被她脸上的笑意所感染。
午时未到,院中有暖风吹过,树上蝉鸣不止。茴香和毓心托腮坐在后面,看着李意清一页一页看过去。
每一页,李意清多停留一会儿,考虑再三。
渐渐地,院中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李意清不慌不忙,舒州不沿海,比起周边也不富裕,有一些昂贵的滋补品并不适用。
而宫中常见的促进食欲的汤剂,如平胃散,也不适用于卖给平头百姓。
普通人家的百姓巴不得一天能少吃两口,哪里会遇到不想吃饭这种困境。
李意清看得仔细,左挑右选,选中了温胆汤。
这是一种可以缓解病后胆寒不得眠的汤药,最早是由前前朝宫廷医师姚僧垣所撰写。姚僧垣二十四岁始承家业,后被梁武帝召入皇宫得到赏识,任殿中医师、太医正等职位。这剂温胆汤就是出自他编撰的医书《集验方》。
和乌梅汤一样,几乎所有的药材熬制,都需要用水浸泡一炷香到半个时辰不等,以便药性更好地溶出。
李意清之所以选中此方,除了可以和药铺更好地结合,也考虑到了药材都是寻常物件,方便收集这一点。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和甘草,外加生姜少许。”李意清将这一页书折角,默背一遍,记住用法用量,准备明日采买回来。
毓心看李意清心中有了决断,抬声喊道:“殿下,吃饭了!”
“这就来!”
李意清将书卷起,放在躺椅上。
午时天热,会将正堂中吃饭用的桌椅搬到正院的树荫下,透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