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今朝(262)
驸马究竟是在书斋看书还是举书呢。
李意清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耳尖忽然漫上了一层绯红。
确实。
两人说话间,元辞章已经端了茶水出来。
毓心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份,有些受宠若惊的接过茶杯。
舒州府夜晚凉风习习,李意清小口抿着温热的茶水,一边看着漫天的繁星。
夜空中的星点闪烁,伴随着蛙叫声、虫鸣声,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热闹又安静。
李意清晃着腿,视线落在元辞章的身上。
元辞章:“看什么?”
“看你,”李意清实话实说,“从前不知‘此心安处是吾乡’,现在方知,此言不假。”
因为你。
元辞章的睫毛微微一颤。
毓心看着两人难得的温情时刻,默默端着茶杯进屋,将院子留给两人。
李意清将茶杯中最后一点水喝干净,然后随手放在桌上,朝着元辞章张开双手。
“抱抱我。”
元辞章将她搂在怀中,让李意清坐在自己的腿上。
“夫人辛苦了。”
李意清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有一下没一下地在他的掌心画着圈。
“还好,皇兄的腿伤在慢慢愈合,我亲眼看过,终于能放下心。”
元辞章微微沉吟。
李意清看着元辞章的神色,问道:“怎么了?”
元辞章迟疑了一瞬间,才轻声道:“太子的消息,舒州也略有耳闻……可是按照我与你通信的时间,从京城传来,至少半个月余。”
“你前几天就知道了这件事?”
元辞章微微颔首:“是。”
李意清愣了一瞬。
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露着有预谋的气息。事情发生之后,立刻就有人将知道消息的人安插在不同的地方,等待春闱这个时间,再一致将消息散播出去。
就连舒州府,都有不少文人学子联名上书,体残者不可为一国之君。
李意清忘了手上的动作,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如果顺着这条线往后查,是否能查到蛛丝马迹?”
“……”元辞章默了一瞬,朝她点了点头,“我尽力。”
这件事很难,可是李意清已经提了出来,他都会尽力尝试。
对李意清而言,元辞章答应她的事情,比公文还要有信誉。
“谢谢你,元辞章。”
元辞章眸光温柔:“你我夫妻,夫妻之间,不必言谢。”
他说的坦然。
李意清再一次在心底感慨:还好是他,幸好是他。
院墙边上,茴香撒的美人蕉种子已经透出嫩绿色的芽尖。李意清指着墙角边上,小声道:“等我们空闲下来,将院墙根上种一些蔷薇花好不好?”
元辞章还没有说话,她又兀自摇了摇头。
“两年之后,你又会接到新的调令。短短两年时间,怎么能看到花团锦簇?”
元辞章:“种一些吧。”
“可是……”李意清抬头看向他的下颌线,看见他的眼神,败下阵来,“好,那就种一些。”
或许经年之后,重新回到这一方小院的时候,顺着长着青苔的青石板路一路朝里走,看见繁花盛开的那一块,就是家。
第146章 伤雨
舒州府。
歇了两天, 第三日一早,李意清缓过神来,换上衣裳去了府衙。
一路走过烟火气十足的街巷后,李意清停在了府衙的门口。
府衙门口两个府兵双手交叠,在门口小声地交谈:“你听说了吗?太子和二皇子那件事?”
另外一个府兵点了点头,“哪能没听说啊。二皇子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圣上都知道了。”
他们的话语之间涉及太子皇兄和二皇子,李意清停下了脚步。
旁边的府兵和这位知州大人请来的师爷已经熟识,见到李意清时隔快两个月再次出现,有些惊讶。
“你可算回来了。两个月不见,还怪想你的。”
除了李意清,谁还和他们这些府兵打招呼。
“家中有事,”李意清解释了一句,接着提到他们刚才提到的话题,“你们方才说太子和二皇子,是发生了什么事?”
头一个说话的府兵道:“就是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太子殿下的腿伤一经传开,原先朝中不满太子的朝臣纷纷上书,请圣上更改立储人选。远在漳地的二皇子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二话不说在自己的脸上划了一道痕。”
李意清愣在了原地。
“听说那血痕从额头连到下巴,模糊一片,血流不止,请了好几个医师,才止住了流淌的血,可脸上的疤痕却是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
旁边的府兵道:“皇家的事情,我们又哪里猜得透。”
李意清很快将自己脸上失神的表情收拾好,朝两人微微点头,缓缓抬步走进了存放档案的库房。
直到坐下,李意清还有些云里雾里。
手上的卷轴案宗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
有主簿过来办事,来时看见李意清抱着书一动不动,走的时候还是那一页,主动提醒了一句。
李意清连忙道谢。
主簿摆了摆手:“你看着精神不太好,怎么不在家多休养些日子,知州大人说你家里有事,怎么,还没有处理好吗?”
李意清:“处理好了,只是结果,多少让人有些不满意。”
主簿似乎深有同感,长长地叹息:“人生在世,十之八九都是不尽人如意的,哪能事事十全十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