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佳肴:小厨娘她美又娇(253)
佳肴强辩:“我没偷吃,爷爷喂我的。”
奶奶就开始骂爷爷:“你就惯着吧!这么大了针不会提,线不会认,天天就往灶头钻,我看以后咋过二道门哦!”
每每这个时候爷爷就不说话,因为他知道,只要不答话,奶奶说几句就消停了。可是一答话,那就得念叨许久许久!
待佳肴不解地低声问他:“爷爷,过二道门是啥意思?”其实她知道,就是说婆家的意思,可咱当小孩就得当像点啊!
爷爷就揉揉她的头,全家人都爱揉她的头,直到现在大哥还爱揉。“不是啥意思,佳肴还小,长大后就知道了。
来,想吃么斯,趁你奶没注意,再吃几口……”
她会做菜,刀功极好,可十岁之前,全家人从未让她摸过刀。上有爷爷奶奶,有父母和一众叔叔婶婶,还有两哥哥,岂会让她一个小女娃碰刀!
就算她再怎么保证自己使刀很好,母亲也一句话打回去:“连个针都用不好,还想用刀?”
她也不强求,反而十分享受这种关爱,这是上辈子那个孤儿,怎么也得不到的疼爱。所以不让她用刀她就不用,而是潜移默化地教一家人做吃食。
比喻说爷爷卤菜,她帮着配卤料,母亲腌菜,她帮着配配料,做菜的时候她提醒焯水、加多少调料,掌握火候。
用孩子气的语气,在不知不觉间,让沈家的家常菜变成全庄最美味的一家……
果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看到个卖汤圆的老爷爷,也思念的眼眶都热了。
佳肴深吸一口气憋回眼水,问二哥:“吃汤圆不?我买两碗去。”
白问了,但凡是吃东西,不管你啥时候问,二哥就没说不吃的!果然:“吃啊!大碗的啊!”
结果他一细看那卖汤圆的,立即拉佳肴:“你瞧他长得好像咱爷啊!”说着说着情绪就低落起来,差点比佳肴还先哭了:“我想咱爷了!”
佳肴赶紧买了两大碗汤圆,两人站在摊子旁慢慢吃了,这么冷的天能喝一碗米酒汤圆,绝对是从胃暖到全身。
吃的时候佳肴故意找话跟老爷爷聊,结果他一口地道的白话,佳肴尚能听懂一点,可佳肴的话他一点也听不懂。只不断笑着点头。
佳肴付钱的时候多给了十文,真心祝福这个老爷爷能过个好年。
待两人来到杏花巷,冰糖雪梨正在做糖,还有几十个妇人忙碌的做蚊香,佳肴和沈明远是要给她们放假的,早点回家准备过年。
结果她们百般苦求,腊月二十八放假就行了,家里不缺她们干活,而是缺她们带回去的钱啊!
佳肴很是触动,将账面上面馆的利润划了一些专做沈家工人的年终奖,三个店铺的店员,作坊的女工,包括四个丫环,全都领三个月的月俸算是年终奖。
除此之外,每人发十斤鸡蛋,十斤鱼,十斤奶糖,十斤干河粉,二十斤猪肉,一桶菜油做年礼。
就在腊月二十八放假这天,在杏花巷每次结算干河粉工钱搭的大台子处发,热闹的给已经清冷下来的新安城又带了一波人气。
妇人的家人都推着板车,带着孩子欢欢喜喜的领年礼。许多城中居民也来看热闹,一些做干河粉的百姓笑问:“我们算不算沈家工人?”
--
作者有话说:
快过年了,真想家人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长大之后,能陪爷爷奶奶过年就是过一年少一年了啊!
第273章 大哥该不会把郡主怎么了吧?
却说腊月二十八这天,佳肴给沈家所有工人发年礼,整车拉的猪肉、鱼、鸡蛋等等东西,一车接着一车往杏花巷送,太过轰动的热闹,引来许多人观看。
有做河粉人家,大胆的问,他们算不算沈家工人?
佳肴人来疯的毛病又犯了,就差举个大喇叭拉横幅了,站在高台上笑跟被采访的村干部似的:
“算!做干河粉的人家也算!沈大人职田的佃户也算!
一家之主过来,领年礼喽!就今天啊,错过了不补发!”
沈明远在旁边急得跳脚,这得花多少银子啊!沈家四婢女也是,胆子最大的冰桃跑去找沈明觉:
“大人,您劝劝小沈哥吧!她恨不得给全城人都发年礼!”
沈明觉也听到消息,对妹妹不禁夸,人来疯的个性太了解了。
不过自家妹妹花钱替自己揽人心,既是大哥又是县太爷的还能说不吗?
笑对冰桃道:“那些东西都是提前跟农户定的,最多也就十几瓶花露水的钱,由着她高兴吧!”
顿时那些看热闹的百姓喊姑唤嫂,呼朋唤友,如一股风一样,沈大人发年礼的消息传的老远。
就连海边陶老倌一家也听到了信,儿子推着板车拉着父亲:“爹,你得去,你才是一家之主,我怕我去了沈大人不认识。”
陶老倌有点不好意思,从来只有民给官送礼,哪有官给民送礼的!
只是想到去年沈管家送到田头的一堆东西,也说是年礼,今年若不去领,再让人家送来就更不好意思。
杏花巷的热闹持续到天黑,因为许多来晚了的人家还在排队,像后世有药店发几个鸡蛋,就有大爷大娘天不亮排队。
更别说县太爷发这么贵重的年礼,让百姓排一夜他们也愿意!可佳肴怕冷坏了他们,让冰桃煮板蓝根水给排队的人喝。
又喊所有衙役来帮忙加快发礼速度,离城远的人家,还让衙役帮忙送回家,别走夜路遇到危险。因为领到年礼的人家都太高兴了,走路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