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佳肴:小厨娘她美又娇(347)
在这个娱乐缺乏的时代,听说已经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上至勋贵皇亲,下至贩夫走卒,皆爱听评书。
且这个故事已经多人证实,上至秦王,下至新安往来的商队,皆证明这是真的!
海盗袭城,沈姑娘被掳,沈家兄妹誓死守城,谢大人英雄救美,两人订亲,皆被证实是事实。
这可就比那些戏文故事更打动人了,不过一个月,从帝都往四面八方传。
大半个大周都知道了新安边城,有一对悍不畏死的沈家兄妹,有一对战乱中定情谢大人和沈姑娘。
并且谢大人在帝都还是名人,就是前科传胪,被削爵的谢世子谢清涛。
沈大人更是名人,去年风靡帝都的晒盐法和插秧稻,皆出自这位县令之手。
这就更让人信服了,甚至那些见过谢清涛的百姓,简直与有荣焉一样,四处跟朋友亲人说:
“那个胖胖的谢世子记得不?就是买过我馒头的,在帝都的时候常跟我说话呢!
人家现在了不得了,瘦成了俊男子,还在新安英雄救美杀海盗……”
而刚好跟谢大人和沈大人都有交集的学士馆刘大爷,算是把他生活的这一片评书人的生意给抢了,老头天天坐在家门口,讲得比评书说的还好听。
说沈大人和谢大人的旧事啦,两人在新安的他也跟亲眼见到一般,说的头头是道。
就是有人问那沈姑娘到底有多美时,他答不上来。却是笑道:
“那沈大人长得貌比潘安,他的一个本家书童,不过是个少年,就唇红齿白,俊美极了。
就看他俩,也能知道那沈姑娘定是个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佳人啊!”
……
就这样,远在新安的佳肴和沈明觉,当然还有远在倭国海域的谢清涛,皆不知道,自己随着悦真回帝都,已经红遍全帝都了!
与倭国一战,帝都百姓关注度本不高,一是离得远,二是对海战不了解,关注的多是商人。
但是因为这里面波及一对誓死护城的兄妹,一对历经生死和战乱的情人,立即就有许多人关注这场战事了。
就连朝廷也因市井传言的风向,再次将那个一到新安就屡次立功,全大周唯一的正五品县令,沈明觉给提了出来。
皇上早知新安被海盗袭击之事,亦将沈明觉的功绩记在心里,这在朝堂上再被御史一提,并建议道:“沈大人该赏!”
正合皇上心情,便将去年讨论的没下言语,沈大人该任何官职的事又给提了出来,还把沈大人连上几道折子,要在新安建商用海港之事也给提了出来。
第一个还好,一个正五品官,对能上朝的大佬们影响不大。可这建海港三字,立即让户部官员皱了起眉头。
与倭国一场大战,就让国库空了不少。
并且还没算战后,打输了,凭咱们这位皇上的脾气,肯定是还要再打的,誓要打赢的,那就得花银子练兵造战舰。
这打赢了,派驻守倭国的士兵、官吏一样要花很多银子。这一场仗打成了无底洞,这沈大人的海港是能省就要省的。
户部依旧以国库不足,新安已有军用海港,不适合再建商用海港为由拒绝了。
可这次皇上却站沈明觉这边,将这两年新安的商税丢出来,又将沈明觉最新一道折子丢出来,新安的粮、糖、盐,生产的极多。
可就因为运输不便,不能运出,导致当地谷贱,伤了百姓根基。
又将沈明觉的建议,商队入资,先出银子购买海港船只和仓库以及租用码头费用。
以这个法子来集资,朝廷只需出极少的银子就够了。
户部一听不用出太多银子,立即觉得可以商量。重新将风头正盛的沈县令的折子取来,细细商讨可行性。
最后皇上拍板,与倭一战之后,便准新安建海港。
有不长眼色的官员想问,是胜了可以建?还是败了也可以建?被上司一个眼色杀回去,将话噎下不敢再问。
待下朝上司才斥责道:“你敢在皇上面前说个败字,皇上就能拿你祭旗!大战期间,谁敢言败!我大周必胜!”
那官冷汗直流,后怕不已。却仍坚持问上司:“可这新安的海港到底是胜了能建还是败了能建?”
上司瞪他道:“无论胜败,战后必须得建!”没看出皇上的本意吗?皇上也是想建海港的。
第336章 沈明觉的官职
除了海港,便是沈明觉的新官职,亦商讨出结果来,两个选择,要么让他任东莞知府,要么是在新安成立司农部。
沈明觉任大司农丞,专管岭南农桑。是岭南除了节度使,最大的官,甚至比知府还要高一点。
大司农丞历来都属于远离朝政,专干实事的职位,不论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皇亲,都不会得罪这个司农丞。
因为完全没有利益冲突,就算与当地知府也一样,司农有了政绩是当地的政绩,没政绩顶多少给的补助,朝廷也不会处置。
开国时全国从上到下都短粮,九成百姓吃不饱。
司农部就显得格外重要,历代皇上都重视,甚至往司农部投入的银子,不比往工部投的银子少。
几任皇上励精图治之后,大周的百姓吃饱饭了,这司农部也难再出政绩,渐渐的就没落了。
如今帝都的司农部,就管个粮种发放,甚至还被户部掺一脚。司农部的大批试验田,几乎成了勋贵的后花园。
进司农部任职的,就没一个会干农活的,全是勋贵子弟进去混个闲差的。
但若是在岭南设司农就不一样了,看这两年沈大人的政绩,盐、插秧稻,甚至刚刚出苗头的白糖,皆与农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