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七零:我有一栋百货大楼(1296)
有了三轮汽车,省事儿不少。
徐婉宁爬上了车斗,在颠簸中到了养殖场。
陈凯以为的养殖场,就是有些鸡鸭兔子和一些中型动物,比方说牛羊猪之类的,规模不会很大。
但是当他站在徐家铺子养殖场大门外,看着一望无际的养殖场,内心的震撼是一句话形容不出来的。
“怎么样,是不是被我们养殖场的规模惊呆了?”杨开得意的介绍道:“我们养殖场,现在有兔子两千多对,鸡鸭有三千多只,就连大鹅都有一千多只呢。”
兔子繁衍的多,生长速度也快,所以数量是最多的。
鸭子的数量次之,原因么,自然是风干鸭要比风干鸡好吃,销量也高。
至于鸡,虽然有三千多只,但母鸡的数量就有将近一千只。
毕竟母鸡要下蛋,受精蛋会孵化成小鸡,养殖场就能自给自足了。
再者,母鸡虽然肉质比较柴,不能送往食品厂做风干鸡,但母鸡大补,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刚刚生产完的产妇以及生病的病人,吃上一碗母鸡汤,身体都能恢复一些,所以母鸡的数量多,也能卖钱。
至于大鹅,纯粹是给二号店供应。
大鹅的生长周期稍微缓慢一些,所以一次性多养一点,免得二号店需要的时候这边没有货。
除了鸡鸭鹅兔这些家禽外,还有牛一百头左右,羊两百多只,猪四百来只。
二号店吃不下这么多,杨开就会带人卖给肉联厂。
他们养殖场舍得用饲料和草料,所以所有动物都长得好,自然也能卖得少价钱。
徐婉宁已经许久没有来过养殖场了,该说不说,她每一次来,都会受到很大的震撼。
因为每一次来,养殖场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她这个甩手掌柜当的,可真是太称职了。
也好在,有杨开和那些退伍军人帮她照看,她确实不用太操心。
杨开带着陈凯在养殖场转了一圈,让陈凯对养殖场的规模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之后,徐婉宁将陈凯带到了自己在养殖场的专属办公室里。
“你的工作量,要比杨平和赵琦更重,所以除了一开始说好的工资外,我会额外给你补贴。”
“我们养殖场,除了要跟二号店和利民食品厂对接外,还有跟肉联厂,供销社,百货大楼,以及京市其他一些稍微上档次的酒楼的合作。这些之前都是杨开负责的,但他毕竟不是专业做这个的,所以稍微有些吃力。”
趁着徐婉宁说话的工夫,杨开已经将这大半年的账本都摆在了陈凯面前。
“你现在要做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将所有对接单位的账本都理顺,然后将成本和净利润汇报给我。另外,养殖场的工人,最近半年,我只给了基础工作,之前说好的提成一律没有发放。”
“你跟杨凯你们俩,把员工的福利提成这些算清楚,我尽快将这笔钱发放下去。”
陈凯看着面前厚厚一摞账本,知道自己的任务量确实很大。
但对于他而言,这也算一个挑战。
最重要的是,徐婉宁给的工资很高,他如果不好好功能工作的话,万一徐婉宁把他换掉怎么办?
“杨开,你等会儿给陈会计安排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另外宿舍也给他安排一间,他自己一个人住。这段时间,他就住在养殖场,有需要他对接的工作时,你把他带上。”
“小老板你放心,往后我一定好好照顾陈会计!”
杨开说的毫不犹豫,隐约还能听到他言语当中的激动。
能不激动吗?陈凯来了,意味着他能轻松许多。
第1199章 赖账
虽然,他兼职会计工作的时候,还能多拿一份工资,但看到那些数字,他头都大了。
而且现在养殖场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不但每天要运货到京市去,最重要的是,交易的金额越来越多,数目越来越大,他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算错了账,一直都提心吊胆害怕会给徐婉宁带来损失。
现在有了专业人员,他也能松一口气了。
交代完养殖场的事情,徐婉宁又去了大棚种植的地方。
第二批草莓快要成熟了,大约再有个两三天就能开始卖了。
早上在统一小食铺吃饭的时候,杨蓉还在说,现在顾客少了,他们每天的工作量也少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还拿着徐婉宁发的工资,怪不好意思的。
马上又要卖草莓了,估摸着她们有的忙了。
另外黄瓜和西红柿也要成熟了,这次的数量足有上千斤之多。
只不过,如今是夏季,正是吃黄瓜和西红柿的时候,所以这两样东西不够吸引人,自然也卖不上高价。
但是对于徐婉宁而言,这是个小问题。
她让人尽快将已经成熟的黄瓜和西红柿采摘下来,让杨开送到她名下的一处四合院。
到时候她可以将东西收进空间里。
空间一直保鲜,放上半年时间,根本不怕坏。
等到了冬天,没有新鲜蔬菜了,黄瓜和西红柿肯定会大受追捧。
到时候,就可以卖个高价了。
大棚种植里种出来的所有东西,不论是草莓,黄瓜,西红柿还是茄子,所有收益,徐婉宁一分不留,全部都捐给研究小队,去研究大棚种植。
“等到了九月份,咱们留一点韭菜根,利用大棚种植来培育韭菜。对了,你们会种韭黄吗?”
负责大棚的几个人纷纷点头:“韭黄的种植方法跟韭菜差不多,就是要更精细一点,我们可以种。”
“行,咱们下一步就种韭菜和韭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