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秦始皇八卦被抓包(144)
沛县。
萧何跪坐在长席上,此时正好仅得他一人。
免去了周身喧哗,让他可以更清楚的听见天幕女声说的话语。
从开始“汉初三杰”中说出他名字时,他还不认为那是自己。
但随着天幕主播说完了张良,提及到萧何身世时……才终于确定就是他。
原来,那波澜壮阔的逐鹿天下间,从各项势力中杀出的汉朝中,竟然也有自己的推动。
“可惜,那已如镜花水月,消散无踪。”
而萧何自己也明白,如同天幕主播所言,大秦与他的政治观念截然不同。
乱世才使英雄辈出,此话不假。
“也不知自己辅佐汉高祖的结局是什么。”
萧何轻声自语。
萧何最后的结局,我认为也算不上善终。
他虽然没被汉高祖斩杀,却一直被猜忌。
因为他实在做得太好,在民间具有声望,深受平民百姓的爱戴。
所以后来萧何为了保命,甚至干脆对民间田宅强买,令他们怨恨和谩骂于自己。
以此自污名声之举,来安抚汉高祖的杀心。
结果本来危机已经过去,萧何却还是想为百姓谋取好处。就对汉高祖提议开放上林苑给他们耕种,结果引起汉高祖震怒。
因此事得罪汉高祖,萧何被判入狱还上了重枷。
当时萧何已经年老,根本受不住牢狱之灾。
这也是导致后面他积劳成疾,病死的原因之一。
话说,在历史上与萧何相关最为出名的,还有一句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可这句话里虽然都是萧何的名字,却是用来形容的韩信。
第柒拾章 第章
这句话甚至可以说直接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我把它分为前后两部分来说。
那么, 何谓‘成也萧何’呢?
这必须要从一个典故说起:萧何月下追韩信!
而要说这典故,又不得提起韩信本人的出生。
韩信,居住淮阴, 无父无母,过着贫困的生活。
可是他自己十分努力,想要改变命运所以读书练武。然而因为穷, 穿着很是破烂,身上就挂着一把剑,因此十分受人嫌弃。
当时的韩信每吃食, 都是靠讨别人的饭吃,这等蹭吃蹭喝的行为, 令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他也曾在南昌亭的亭长那里接连去吃了好几个月,亭长之妻因为此事很是苦恼,终于在某清晨提前煮好饭吃完, 并未给韩信留。
韩信去后明白了乃追逐他的意思, 便一怒之下离去再未归回。
后来韩信在钓鱼时遇见了一位漂母,她见韩信无饭可吃, 便接连几十都替他送吃食。
韩信很是感激的说后一定会重重报答于她。而漂母却怒道:我送饭给你吃,又不是需要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发达后, 给那母赐下千金, 这也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源。
但是他只给了亭长几百钱。
于是就有人认为韩信小肚鸡肠。
其实不然,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从韩信过往的经历中看出他并非心胸狭隘之人。
所以我斗胆猜测此事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韩信的过去,是司马迁在淮阴进行采访和考察写就。
而那亭长的所作所为,普通黔首又怎会知晓, 所以记载便不甚清晰。
那么又是从哪里看出韩信并非气量狭小的人呢?
比如,最为广为流传的一个典故之辱。
当时韩信受同乡人嘲笑讥讽:你这么喜欢身上带剑, 那你要么刺杀我,要么从我的□□下钻过去!
结果韩信并未动怒,真的俯身从他□□钻过。周遭所有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乃懦弱之人。
后世者认为,这是韩信能屈能伸,乃大丈夫所为的一个事例。
而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却并未报复于此人,反而任命他为中尉。因为他认为自己受过这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羞辱后,才有了激励自己的动力,终成就出如今的韩信。
后来,在项梁率军路过当地时,韩信便投奔项梁而去。
但他却在项梁军中一直默默无闻,之后就改投项羽,可项羽却令他做了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策,也并没有被采用。
随后在汉高祖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因不受项羽重视,便又改投去了汉军。
因韩信与萧何经常聊天,所以萧何认为韩信此人能耐与其他人不同,十分看好于他。
但是汉高祖却对韩信不以为然。
于是得不到汉高祖重用的韩信再度逃跑了。
而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事从紧急,还没来得及告知汉高祖,便立马去追赶韩信。
于是有人便高喊说萧何逃跑了,汉高祖闻言既失落又生气。
结果没几萧何又回来了。
汉高祖心里高兴,面上却怒斥萧何为什么要离开自己。
萧何却言他怎么敢离开,只是去追韩信。
而汉高祖认为萧何是在找理由,这么多人都不追,怎么可能偏偏去追那一无是处的韩信。
于是萧何便趁此机会再度举荐韩信,言道:其他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韩信却是世间独一无二。王若只想称王,便用不上韩信。但是若想谋夺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
萧何更是告诉汉高祖,韩信乃国士无双者,不仅要重用韩信,还要礼数周到,这样韩信才不会离开。
于是汉高祖听从萧何之语,斋戒并设册封坛场,专门为韩信办了场任命大将的风光大礼。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此典故的来源,更是我之前所说的前半句‘成也萧何’的开端。@无限好文,尽在文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