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秦始皇八卦被抓包(41)

作者: 阅川枕流 阅读记录

形势已然逆转,秦始皇再度坐回长席上。

之前遇袭时,惊慌之下李斯王绾等也依旧护在秦始皇周遭几方位。

若非箭矢自上而下,要想伤到秦始皇,必将先损失某位重臣。

“坐。”秦始皇对他们示意道。

有蒙毅在前,诸臣皆不再提心吊胆,听从了秦始皇的吩咐,皆坐在自己的席位上。

刚出咸阳便遇袭。带头安排出行之人……特别是李斯,心中哀叹,只愿秦始皇莫要迁怒自己。

也不知,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

是不是其他六国贵族余孽,安排进来的眼线?

天幕之上,女子清了清喉咙,用她那清脆的嗓音款款而谈道

众所周知,秦始皇重法。

换作如今我们的词语来形容,那便是:依法治国。

这是首次的天下一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给予秦始皇参考。

面对秦朝这个大帝国,他选择了中央集权,与法律治国!

其实我们应该比较能够理解,无法不成国,没有法律何来的太平和稳定?

在战国时期之前,还并没有法律的形成。比如夏商周时代,实行的是‘以礼治国’。

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礼’来要求人们不要跨过心中的道德尺度。

而仅凭一个‘礼’字,是可以让国家稳定、人民安平的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春秋时代便礼乐崩坏,此时无论国与家,皆陷入了一片混乱。

战火纷飞、战争频发,因此我们便来到了战国时代。

这个时候,还能以礼治国吗?

在只能以暴力的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社会中,所谓的‘刑法’出现了。

而这时的‘刑法’,主要是‘刑’而非‘法’。但是,它的存在却是在战国时期所必须的。

我认为秦国能够实现七国统一,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端倪。

当然,我是站在知晓历史前后的视角下,才能得出这个结论。

所以,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之间无人将弱小的秦国视为今后天下一统的霸主。

在当时以刑为法的阶段,秦国颁布了一些不属于刑罚的法规。

比如秦献公禁止以奴隶殉葬,此为‘止从死’的法规。同时采用户籍编制,且推从县制,对奴隶制度进行了打击和削弱。

又比如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为秦国的法制治国跨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有前面几任君王的铺垫,秦始皇自然也重法。特别是当他统一六国后,更是认为所有事情皆应取决于法。

而严苛律法一事,也让他在后世褒贬不一。

外围声音渐弱,蒙毅那边应是快要结束。里围烧火煮饭之事,也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着。

“制定法律令……于国,可稳固朝纲。于人,可保安心。”李斯皱眉,不解言道,“令天下太平有何不好?为何后世者会褒贬不一呢?”

王绾掩盖在胡须下的嘴唇干涸,他接过一旁宫人手中水皿喝下几口凉水后,放觉舒畅。

听到李斯这番话语,他接话道 “人与人之不同,便在于思想。他人有他人所想,我们只需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即可。”

“外界诸子学说也是众多,那些学子们遇上难免也会辩驳几句。有些彼此说不通的,还会大打出手。”

“是矣。就以学子们动手这事来说,若是没有法律令的存在……岂不打得头破血流,伤及性命。”

这厢几位大臣开始探讨起来法律令存在的重要。

秦始皇没有打断他们,只是坐在席面上,身形挺拔如松的安静听着他们彼此的交谈。

-

咸阳宫,偏殿练武场。

蒙恬一记重击将扶苏的长剑击飞!

扶苏双腕发麻,苦笑着说道:“依旧不如你矣。”

蒙恬毫不客气的说道:“你的剑法退步了。少待在书房里面,看些什么知乎者也的书,多出来活动活动。”

“陛下虽已禁令我与师傅见面,但每温书摹字却不可断。”扶苏温和的笑道,“我也知我剑术退步,以后定抽出时间与你多加切磋。”

见蒙恬面上神色依旧不满,扶苏又道:“此时天色已晚,你不如就留宿我宫中?”

蒙恬摇头回应:“不了,还有许多事物需要处理。”

说到这里,蒙恬又朝扶苏说道:“又有六国贵族余孽煽动黔首反抗秦军,这场战乱波及比以往都要大,所以明我要带兵出征,你与我同去。”

虽是如此说着,但这场战乱并不足以令蒙恬出动。

只是他见着扶苏读些酸儒之书,实在看不下去,便选了这一理由要求他与自己同去战场。

也该出门历练历练,将那些仁义道理从他脑海里面剔除出去。

扶苏正要开口,便被乍然亮起的天幕打断。

天幕之上,显示着四个字:以法制国。

女子的声音平缓而带着特有的节奏,说着秦朝关于“法律令”之事。

而当她说到后世者对于秦朝法律法褒贬不一时……蒙恬也不知怎么地,条件反射便看向了扶苏。

果然,他正在那里颔首点头。

“怎么?你觉得以律法治国有问题?”蒙恬微微眯眼,大有扶苏一旦点头,便将就手中剑鞘迎面敲下的冲动。

所幸,扶苏并未赞同:“扶苏并非认为颁布律法不对,只是认为法律令过于繁多。对黔首而言,着实禁锢。”

“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做?”蒙恬顺势问道。

“扶苏依旧认为应该以仁治国。陛下仁德,文武百官也将发扬仁德的美名。一层层传递下去,黔首居家和睦,自然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