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秦始皇八卦被抓包(49)
众人分而食之,发出满足的谓叹。
其实好的法律令,对于国家的成长是具有很重要推动意义的。
在秦国当时还很弱小的时候,他们国家既偏人口又少,但是土地很宽阔。
因此,当时的商鞅变法就出了规定。秦国之外的农民如果来秦国居住,就会免除他们的兵役和徭役,甚至十年不收田赋税。
这个政策,吸引了无数其他国的人进入秦国,使秦国的人口不再单薄。
知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吗?那肯定是土地和人口!
没有土地,留不住人。没有足够的人,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士兵?没有士兵,又如何发动战争,且在战场中取得胜利?
秦国制定的某些法律令,其实也是推动了秦国成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
秦国重农。直到统一六国后,秦朝自然也依旧重农。
在《秦律》上有规定,如果损坏了国家公共的财产,那是一定需要赔偿的。
可是,秦始皇却下了另一个诏令。
黔首们可以去官府借用铁制的农具,即便损坏也无需进行赔偿。
因为在当时,铁制的农具价格非常昂贵,许多黔首没有办法买到铁质的农具。这对于农业上的生产力以及荒野之地的开发来说,都是不利的。
所以,秦始皇才会下达此律令。他对于农业上的发展可谓是煞费苦心……
既然铁制农具可以由官府购买出借,以此来解决黔首们对于农具的短缺。
那么,秦律上还有些什么政策,是加大生产力的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鼓励黔首们养牛。@无限好文,尽在文学城
耕牛可以说在古代是农业生产中特别重要的存在。有了耕牛,可以让黔首们不必如此劳心下力。
《厩苑律》中甚至有规定,每年要有四次,每次间隔三月,来进行耕牛评比大赛。大赛还包括了官方和民间两个不同的规定。
将官府饲养的牛拉出来进行评比,养牛优秀的官员可得酒肉薪酬等赏赐,而将牛养的十分差的官员则要接受处罚。
民间也大致相同。耕牛良优良者得赏,耕牛差者会受笞刑。
为了耕牛,秦朝甚至专门设置了几个与耕牛相关的官职。而如果耕牛死亡率过高,这些官吏还要负刑责。
除了养耕牛,官府也会摘选优良的种子进行保存。然后在每年需要种地时,或发放,或进行出售。
《仓律》还为了保证种子不被浪费以及良种的质量,对于每亩地的使用数量做出了规定。
而且为了农业,秦始皇还很看重自然资源。比如之前说的《田律》中,对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以及禁猎期等,都有明文规定禁止不能做什么,以免破坏生态资源。
这些律法都足以表明,秦始皇对于农业的看重。
秦朝的律法虽严苛,但是大部分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最初制定的想法是为了利国利民。
法律条文每朝每代都有,也不见哪个朝代的律法是完美的。
所以秦律虽有不妥善之处,但有些人也不必直接一棒打死说暴/政。
第贰拾陆章 第章
之前说秦始皇重农, 有人觉得重农就是抑商。
其实也不然。
古代大部分君王都重农,因为填饱肚子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本嘛。
都说到这里了,那我简单说说在秦朝的主食。
他们的主食还是有好几种的。
比如黍米, 就是黄米。菽,是大豆。稷,乃小米。还有我们现在也这么称呼的小麦与稻米。
而在当时麦子和稻米产量极低, 特别是稻米,必须是特别有钱的权贵之人才能少量食用。
而麦子在当时可以做成麦饭之类的,只是因为麦子即便煮熟了, 身上的麦衣也会紧紧的裹在上面,所以并不太方便食用……当然后面也已经有了褪去麦衣的技术。
有人可能会问, 鲁班在战国就已经发现了已经创造了石磨,不是可以磨成麦粉而食吗?
确实如此,在当时其实小麦也会做成一种面食, 但是与现代的面食差距十分大……
毕竟, 他们没有酵母。
所以形成的就是又粗糙又干的口感。
总之,小麦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的主食。
最最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前两句话中所说的,小麦产量并不高。
秦朝时吃的最多的是小米, 小米可以拿来做成干饭类或者米粥类。
还有一种就是将菜汤和肉汤都泡进小米饭里。在当时能这样吃的, 也是得家中十分富裕的人。
小米的种植历史就比较悠远,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我们唐朝左右, 都属于我们国人的主食。
而黔首们的饭食基本上都是以菜类和大豆煮在一起为主食。哦对了,还有一种叫‘麻’,也就是可以将它的皮制作成麻衣的那种作物。
它所结出的果实属于一些十分贫穷的人, 也就是最底层阶级人物的主食。《列子》中有记载一句形容麻/果实的味道:‘蛰于口,惨于腹’, 由此可见麻/果实的口感……
@无限好文,尽在文学城
也不知道秦朝那些人,知道我们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可以双季稻亩产一千五百公斤,也就是三千斤的话……
等等,秦朝当时一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斤。如果大致换成秦朝的斤量来计算的话,六千斤左右诶!
还有同样产量很大的土豆、玉米、番茄、红薯等等……
他们若是知道我们家家户户每个人都能吃上稻米,而且一天几顿随便炫,绝对管饱。还有各种其他蔬菜水果,也是能随时购买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