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去谈谈。”他说,“虽然转让出去了,那也是他长大的地方,养大他的人都埋在那呢,不能忘本啊。”
其实廿七从看到野人观的新闻的时候,就隐隐预感会有这么一天的。
他现在因为工作的关系,跟网络接触得比阮卿还多,对网络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不像从前那么一无所知了。
他也一直关注着评论区。
看到一个名字叫作“城市天际线”的ID说“未婚妻是我堂姐”的时候,他就跟阮卿说:“看着吧。”
果不其然,事情一路发展,从视频号到新闻评论区,从新闻评论区到县政府网站。
终于,县政府那边的人又联系上他了。
还不止一拨人,好几拨。
好几家县里和延市的媒体都从评论区看到相关的评论了,辗转取得了他的联系方式,表示想采访。
想报道这个“深山古观古武传人”出山后的后续。
他要是出山后找个工地搬砖扛煤,大概媒体也就没这么高的热情报道后续了。
谁叫他出山后竟然成为能上央视新闻的红人了呢。
这就是流量密码啊。
这时代谁不想蹭一把流量。
而县政府的人跟他联系,则是另外一件事——他们希望他能为野人观旅游区做宣传。
野人观的事迹的确感人,但野人观旅游区和别的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区比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这个旅游区分期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开发工程,经老梅沟入山,通往野人观的步行山路已经修好了。
水、电、管道已经铺设了,电信基站已经建好。配套基建已经完成。
野人观也已经进行了修葺,三清殿进行了加固维修,重新粉刷装修,换了新的塑像。
道协派来管理宫观的道士已经入住。
猪圈拆了,鸡窝也拆了。也不算拆,而是挪到道观后面去了。
因为七叔爷留下了。他一心想为师父们守墓,道协觉得可以,成全他这一份心。不仅让他留下,还给他开一份工资。
甚至新闻上还有他一句:【道观被发现后,有村中老人自发搬入,为道长们守墓。】
被廿七粗粗整理的过又被七叔爷深耕过的菜地,开发成了有机蔬菜大棚,可以采摘。
道观后面一片地方不只养鸡养猪,还养别的鸭子啊鹅啊之类的,开发成游客交钱就可以投喂的农家动物园。
当然还有餐厅和住宿。
山上住宿有限,村里也搞了民宿,还有各种农家乐。
至于温泉山庄什么的,属于二期开发了,估计要等年底甚至明年才能见到。
这个旅游区的开发对阮祥云来说太重要了,他对其抱着极大的期望。
但实际上,这样一个小旅游景区放眼全国,根本排不上号,太多也太普通了。
根本没什么竞争力。
实际上大部分人,会在网上为看到的野人观事迹感动。或者来到了野人观游玩,看到介绍上的事迹顺带感动一把。
但要说为了这份感动,特意专门来野人观,很难。
真没那么大动力。
接到县政府的电话,了解对方的意图之后,廿七只微一沉吟,就答应了:“好,见面谈吧。”
他告诉阮卿:“终究是我们欠野人观的。”
不掉马的话,阮卿还是希望尽量不要跟野人观扯上关系的。
但已经掉马的话,于情于理都没法回绝了。
否则真是双重意义的忘恩负义了。
阮卿也同意。
但她握着下巴,沉思说:“要是给野人观拍宣传片的话,得好好磨个剧本。”
第129章 宣传
山景。
黑色酷炫的机车在山道疾驰。音效划破耳膜。
山景。
剎车音效,机车停下。
还是山景。
男人的背影。摘下头盔,长发,但是现代装, 很时尚。
镜头从侧后角度缓慢围绕拍摄,隐约看到侧脸, 戴着口罩。
才一眼,阳光就从他肩头打过来,镜头里变成了一片光幕。
此时画外音响起:【这是我生长的地方, 我离开,又思念。】
山景,山路,沟涧, 年轻男人的背影踏着新建的小桥,穿过这道隐匿了古观几十年的沟涧。
下一个镜头, 他的脚步落下, 停住。
镜头从低位缓慢抬高,从鞋子到他的背影,他站在坡下, 抬起头。
他的前方, 是一道道石阶。坡顶上,矗立着一座院落,古老深沉,瓦片幽黑。
门口空荡荡。
镜头移动,阳光再一次从他的肩头泄过来, 成光幕。
光幕过去, 空荡荡的观门口却有了很多人。
十几二十个,穿着道士袍子, 梳着发髻,背着包袱和长剑,正在整理行装。
小道童清脆的声音问:“师父,我的道号到底是什么呀,告诉我呗。”
师父笑道:“那不行,等我回来再告诉你。等师父回来,你就有道号了。”
小道童天真地问:“那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师父说:“杀尽贼寇就回来。”
小道童说:“那你们快点。”
大人们动身了。
师兄们挨个摁他的头,或者弹他脑门:“皂角,好好看家啊。”
“好好练功。”
“别忘了练字。”
“用火小心,可别把宫观烧了。”
小道童捂着脑袋嘟嘟囔囔:“哎哟,才不会。”
长发的现代男人一直站在坡下凝望着这一幕。
师父、师祖、师兄们都哈哈大笑。
老吴也把磨得锋利的斧子别在腰后:“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