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买活(995)

作者:御井烹香 阅读记录

“稚绳你亦是风采依旧,尤其是这骂人劲儿,还和从前一样,透着俺们老中州道的爽辣劲儿,真可谓是,老而弥坚,老而弥辣!”

“哈哈哈哈——你说你,来就来了,还带什么表礼,见外!还不如给我带两篓子咸菜来,我这入京以来,脾胃不安,就想着一口家里的醋蒜苔吃。”

“这容易,家下年年腌了有的,回去就叫人给你取来。”

这个误差,和西洋钟比,已经很能让人接受了,论个头也优秀一些,大概是个单人立的书架大小,价钱么,更不必说了,西洋钟一架要几千两不在话下,坏了还没人能修,本土钟,一架千两银子左右,是电子表的十分之一价钱,虽然每天都要上发条,但在一般的富贵人家也极受欢迎。

毕竟,现在买地的电子表也逐渐没有购买渠道了,和之前所有的仙器一样,就这些存量,只出不进,价格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不是普通有钱人能负担得起的了。而且,电子表坏了就是坏了,也修不得,倒是本土钟,买地的工匠是包卖包修的,只是要等上一段日子而已。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子表已经逐渐成为了绝对的奢侈品,这高官还能戴一块在手上,也可见其在朝中的地位了。又换句话说,如此地位的官员,也是满身的买货,这就又可以见到,买活军的产品,在敏朝上层的普及程度啦。

流传普及的,也不止是产品,思想也是买活军的硬通货,这位读者咀嚼着调查报告中的警句,“需要指出的是,朝中不无为逃避责任,有意将事态夸大,向迷信方向渲染的官员。其自保之心或许尚能理解,但因此而生的次生灾害更要远胜于灾难本身。灾难,以及对灾难的解读,都需要慎重和务实的态度,尤其是与人类生产有关的灾难,将其迷信化,不可知化,阻碍的是人们总结经验,更新行业规范,把它往迷信事件上一推了之,甚至将其联系天人感应,自欺欺人的政治化,又该如何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呢?”

“经过仔细走访,确定了事发的具体地点在王恭厂,且只在王恭厂一处,并在目击者证词中,排除了种种非自然的谣言之后,事态便很明显了,王恭厂药火保管不善,走火爆炸,成为了最大的可能。但留给我们的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到底多少药火爆炸,会引起这样大的破坏力,或者说,这样可怖的后果,真的是药火爆炸能办得到的吗?

买地技术四个字,似乎是击中了孙稚绳的软肋,他抿了抿嘴,不再质疑了——敏朝的吏治,那是不能相信的,可买地的技术,就是最古板的西林党人,似乎也存了敬畏,无可置疑!

更何况,孙稚绳实在也说不上是多么古板的西林党人,田任丘提出开特科取士的策略,之所以能够推行,少不了孙稚绳的支持,而京南驿站就是敏朝的第一批特科进士主持修建,说来还算是孙稚绳的政绩之一,只不过这位坐镇辽东的大佬,不屑于这点小功罢了——这位可是帝师!几任主考,座下门生众多,这点微末小功压根就不在他眼中。

“如此倒也罢了,只是朝廷实在不该让买活军在京中四处施恩,”他还是对买活军到处舍煤的举动不满——不是不满买活军做善事,而是不满朝廷放任的态度。“宁可由朝廷出面,买煤施放,也不能由得买军邀买人心那!”

“唉,我等也何尝没有规劝过皇上?皇上却以为,先不说买活军卖不卖这个面子,只说舍煤一事,若是京中衙门参与,少不得贪墨之事,能有多少煤块儿是发到真正最穷那批人手上?到时候反而在使团面前丢脸。”

虽说吏治和兵部尚书无关,袁礼卿说到这里,也不由得摇头叹息,“皇上还说,只有借助买活军的面子,才能把煤好好地发下去,换了朝中任何一个大臣主持,底下人全都是糊弄事!因此,若是想让可怜人能过冬,还非得由买活军来发不可。”

京里规矩,来了贵客,绝不会从茶壶里斟残茶招待,腾壶洗杯欣新煮一壶茶,这是应有的礼节,当然,这样的场所也绝不会饮用奶茶,至少不会出现在两个老八板儿大臣身上,一壶清茶,四碟细点,就足够两个士大夫清谈半日了,孙稚绳和袁礼卿先叙过别情——这是一对老搭档了,五六年前孙稚绳在锦州一带主持对建贼的大局,袁礼卿在登莱策应,几年下来,配合默契,将局面维持得很好。

两年半以前,袁礼卿因为和东江岛毛振南不和,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毛帅’挤兑出了登莱,换作武叔卿接任,袁礼卿不得不调任回京,任兵部左侍郎,旋又加兵部尚书,而孙稚绳继续在辽东经营,两年多没有回京,这一次回京叙职,自然要和朝中老友联络,按规矩,他未面圣之前,不便和友人走动,于是昨日面圣之后,今日袁礼卿便立刻前来拜访,看架势也是做好了长谈的准备,要好好盘一盘辽东的局势了。

自然,在步入正题之前,也不免细说些琐事,比如孙稚绳就对京南驿站的重修很不满,“太靡费了,固然朝廷体统不可弃,但这暖气片似非必须,若是挪用一部分修暖气片的预算去救济南城灾民,也不至于被买活军又做了个大人情去!”

“稚绳有所不知,这暖气片、水泥房,虽然造价的确不低,但横竖是重修驿站,倒不至于多抛费什么,细算下来,反而是这陶制的暖气片更省燃料呢,如此还能省下一些煤炭,供给煤市街,让今年的煤价不至于过于高昂。”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