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农道君(52)

作者: 神威校尉 阅读记录

成为入品的正式司农,也能扩大赵兴的行动力,学会更多的法术。为将来的复苏版本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赵兴不是为了转正努力,而是为了长生努力,要是把他丢再远一点的太祖版本,他直接就摆烂了。

可是丢在景帝时期,他觉得自己还可以争取一下熬到复苏版本。

这种动力很朴素也很强大,想想看要是有人跟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健身,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再活二十年就能等到科技突破,长生不死了,你会不会干?

“不娶妻,不生子,升官受品,注寿的气运福泽就不会被分散,全归官员本身。”

“另外,但凡有延寿的宝物,越早用越好,否则后面桎梏会越来越强,难度越来越大。”

“受品之时,会连带提升其他方面,但若是我在受品时,已达到相应的品阶,则会全部用来加寿,所以在明年开春时,我最好达到聚元九阶,让受品的好处,全部归到寿元上面。”赵兴心中盘算着。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丢官降品,受到的影响也会变得很小,甚至于完全无影响。

等于说我自己就有能力跳上你大周这辆气运快车,不用你过多拉我,只需你把车门打开就好,到时候你赶我下车,我也有能力跳车而不伤。

“天命即吾命,天运即吾运,天寿即吾寿,还运于朝?还不了一点。”盘算了一下将来,赵兴又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来。

..........

九月初七,白露。

司农监迎来了今年的首次理论考试。

整个考试持续两天时间,入场不得迟到,但可以提前交卷。

主命题人仍旧是薛闻仲,但需其余司农官一齐审题,并且要符合南阳郡的命题思想,不能太跳脱也不能太死板。

考卷被打分后,需要存档上交给南阳郡复查。别的节气考试成绩也要存档上交,但南阳郡一般不会细看,只会抽查,除非有人举报。

可理论考试,是必会全盘复查一遍。

因为吏员的法术歪了没什么大不了,但理论思想要是歪了就会很危险。

太祖时期南阳郡曾有位司农吏员,也不知道在哪看的歪书,在考试的时候,为了彰显自我,写了一个‘绝天地通’的理论思想,结果同时得罪了天时派和地利派,直接给抓去坐牢了。

连本我派都不否定天时派和地利派,只是有主从,但‘绝天地通’却否定了当今的历法,甚至否定了道本身,属于妥妥的邪道思想,这都不是离经叛道了,简直是背叛侮辱国家。

大周对言论还是相对自由的,后来这人被查了查,关了半年就放了出来,他没啥大事,那些贩卖邪门书籍的书商就遭了殃,严打查抄之后,全部被诛了族。

“一会考试,我可得收着点写,别搞出什么太超前的思想,超了那么小半步都够得个甲上了。”赵兴心中反复叮嘱,随后走进了考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第44章 五行天灾情景题

考试地点在县衙,因为司农监没那么多桌椅。

县尊同时兼掌文治,一有理论考试,基本都在县衙的考房。

县尊李文正没见到,主考官和监考依旧是司农监的熟人,但县衙出人监考的人数增至五十,还多了送饭送水的吏员。

这次不必考耐力,所以考试中途会有人送饭至考房。

考试要两天,试卷自然不会少。

赵兴找到自己对应的考房坐下之后,就等待试卷分发,下来之后共有四十张!

其中三十张是考题,十张是空白。

赵兴不着急动笔,先大致看了一下考题,及要求,另外再看是否有错漏。

前十五张为送分题,属于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题。

比如:“《月令七十二物候》,出自哪本古书?由何人何时编着?”

赵兴都不用想,直接写下答案:“出自《时训解》,开平九年,由大司农吴澄编着。”

或是从着作中截取一句话,填上前一句或者后一句。

如:萍不生,阴气愤盈。________

答: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兵;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

此题是‘阴阳物候题’,说的是如果阴阳之气中的阴气过重,那么相应的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物候’现象,国家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动刀兵,也不要下达一些新的政令,否则收效会比较差。

赵兴流畅的解答,很快送分题就结束。

来到了筛选考生的情景问答题。

“城南有风,暴虐而行,春秋多干旱,城东有河,雨量过载,夏冬多洪涝,五谷难以存活,何解?”

要换做基础理论不扎实的吏员,肯定是直接答,‘以风调雨顺法术改之,则五谷丰登。’

这么答,如果10分只能给2分,甚至也可以一分都不给。

因为只有答案,没有过程,对理论考来说不行的。

而且答也没到点上,这属于是没审清题或者是法术知识理论储备量不够。

“小城常年刮南风,暴虐而行,吹走了春秋两季的云雨,导致了干旱。但城南又有海,云气升腾,导致夏冬两季出现洪涝,所以这根本不是一道天时题,而是一道地利题。无论用什么天时派的法术都是错误的。”看清楚题中蕴含的陷阱后,赵兴开始答题。

其实也很简单,解决它的办法,就是曹溪真君曾经做过的事。

“养地脉于南,地高则风调,修渠道于东,引水绕城而行,另择城东洼地,蓄水于湖,再修归元水车,则四季雨量均衡。辅以节气令,三年则风调雨顺。”

上一篇: 森小姐貌美如花 下一篇: 神明不入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