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624)
“自上而下的监察总归是有不到位的地方而且很容易互相袒护,但是自下而上的监察,则会形成组织,最后上下对进,这克扣饷银之事,就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一旦陛下圣旨传至天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天下百姓知道自己不用纳这个人头税之后,你若是再收,就难上加难了。”
“这个关键就是上下对进,如果自上而下的监察失效,或者自下而上的监察失效,那这个政令就会被破坏了,地方官吏就会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自下而上自不必说,老百姓肯定不乐意加税,就像是军士肯定不愿意领不到军饷一样。那么自上而下呢?”
罗炳忠认真思考了许久,才理顺了其中的逻辑,愣愣的问道:“自上而下呢?”
朱瞻墡老神在在的说道:“如果为上者愿意失去权柄,那自然会放弃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了,亡国三兆,政怠宦成嘛,老生常谈的事儿了。”
“殿下高明!”罗炳忠恍然大悟。
罗炳忠懂了,正常情况下,让为上者失去权力,比杀了权力拥有者还要难受万分!
所以古怪就古怪在这里,也是为何政怠宦成能成为亡国三兆之一的原因,明明不用费什么力气,偏偏懈怠,大权旁落,神器被人僭越。
这自然指的是稽戾王和王振了。
陛下也用宦官,兴安、成敬都是宦官,但是陛下怎么用?事事依仗?事事听从?
给兴安一万个虎胆,兴安也不敢糊弄陛下,更别提教陛下做事了。
朱瞻墡面色古怪的说道:“有时候权力来的太容易,反而不知道珍惜了。”
罗炳忠大惊失色,赶忙说道:“殿下!这话可不兴讲啊。”
朱瞻墡坐直了身子说道:“讲,有什么不能讲的!景泰年间的大明朝,群臣能骂陛下是亡国之君,讨论亡国四祸亡国三兆,孤还有什么不能讲的?”
“孤讲的有差吗?这是事实啊。”
“当年陛下为何组建勋军?”
“就是为了让这些世袭的伯侯公们有个选择,一个是当米虫混吃等死不视事,想视事,就得拼死不辱家风,你看看京城那些世爵,有几个孩子在战场拼命的?”
“英国公家的张懋算一个,成国公府的朱仪是为了他们家恢复爵位,定西候蒋琬那是被逼到绝路了,才在徐州城门拼命的。”
“杨洪那个长子杨杰,那是个什么东西?”
“杨俊班师回朝,连进门给亲爹磕个头都不让,不是做的太过分了,陛下理他吗?杨俊靠自己也能挣个侯爵回来,陛下实在是看不下去来,才治了之杨杰。”
“权力这东西,本就是来的太容易,才不知道珍惜。”
门房匆匆赶到,俯首说道:“殿下,胡尚书到了。”
第七百七十章 京军是陛下的京军!
“胡老师父。”朱瞻墡站起来,迎上了胡濙。
胡濙是带着自己的徒弟刘吉来的,刘吉就是那个无条件喊陛下圣明的谄臣,比胡濙的无德让朝臣更加恨的咬牙切齿。
在某种意义上,胡濙就是朱瞻墡的救命恩人。
不是胡濙搞出的‘告密’制,朱瞻墡现在很有可能已经变成了意图谋反的乱臣贼子,说不定已经被忠诚于陛下的缇骑们砍成了三百六十份了。
但是告密制度一出,人人自危,谁还有空给朱瞻墡的头上扣帽子?唯恐自己被扣个帽子。
郑王朱瞻埈都被收监宗人府了!
在大明德高望重的明公,是有资格被称之为老师父的,当然,胡濙没有德,更没有望。
但是朱瞻墡认为胡濙有德更有望,认为胡濙为大明朝局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濙老了,肉眼可见的苍老,甚至让人怀疑胡尚书能不能撑到陛下回京,但是稍微打量就能看到见,胡濙的眼中还闪着精光,人老不糊涂。
告密制,可不是什么好招,很容易就变成了人人自危,无人理政的局面,但凡不是老师父,没点功力,玩告密制,等于玩火。
但显然,大明朝依旧正常运转,朝廷之中那种歪风邪气反而荡然一空,这让朱瞻墡处理国事,轻松了许多许多。
“坐坐坐,罗长史,上些好茶。”朱瞻墡让罗炳忠上茶。
趁着上茶的功夫,朱瞻墡将广州府飞鸽传书送来的奏疏,递给了胡濙。
胡濙端起了奏疏举着对着光,眯着眼凑近了看,终究没看清楚,他拿出了一个老花镜放到了眼睛上,才算是完全看清楚,这是太医院为明公们专门定制。
他满是温和的笑道:“人老了,不中用了,看都看不清楚了。”
朱瞻墡佯怒道:“看胡老师父说的哪里话,可不能这么说,谁不知道胡尚书寿比南山不老松,还能做事儿,还能为国尽力,为陛下尽忠。”
胡濙点着名教罪人说道:“名教罪人,这招着实狠辣,哪个文臣不听话,可用此招对敌。”
胡濙说的是对敌,在他看来,一些文臣是敌人。
中原王朝的文人,在经过了两宋重文轻武和胡元宽纵总计四百余年的莽荒生长之后,已经成为了国朝的敌人。
他们内部用所谓的文脉、座师、出身、籍贯、政治诉求进行分类,展开残酷的内部倾轧,最后获得权力,损公肥私,丝毫不顾国家公利,只为求一家兴旺。
他们对外则精诚团结,高举君臣、崇古、礼法、四书五经,垄断知识和知识的解释权,操控政治、司法、财经事务、戎政,只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为占据分配地位不择手段,而枉顾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