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819)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王直在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说道:“上!哪怕是有责罚,你我二人共同担责便是。”

“要不把于少保也叫上?雷霆之怒降下来的时候,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呀。”

胡濙笑着说道:“我去寻于少保。”

两人分别之后,胡濙去找了于谦,于谦看完之后,又添了一千余字,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胡濙正好碰到了金濂,就和金濂说了下此事,金濂就站在廊道里,看完了奏疏,把那万言书留下,夜里斟酌了许久,几次易稿,才开始誊抄,又加了一千余字。

礼部、吏部、户部、少保都签了字,江渊是兵部,听说此事之后,就找到了金濂,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工部尚书石璞,人去治理黄河了,工部的主事也特意过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道万言书辗转了几个衙门,到了陈镒手中,陈镒代表都察院,写了自己的意见,文渊阁的王文,是通政司,胡濙要上奏,自然要和王文沟通一下。

当胡濙拿着奏疏准备上书的时候,刑部尚书俞士悦拦住了胡濙,气喘吁吁的说道:“不是,你们怎么每次有事都不喊我啊!”

刑部尚书俞士悦,每次都赶到最后一刻,才得知消息,匆匆赶来。

俞士悦手里拿着本奏疏附到了后面,笑着说道:“我也加了一千余字。”

胡濙终于走进了聚贤阁。

朱祁钰早就知道了万言书的存在,但是他一直等了三天,才拿到了这本奏疏。

当厚重的万言书放在桌上的时候,朱祁钰略微有些吃惊,万言书不过是虚指,则六部明公、文渊阁首辅、都察院总宪,真就搞了一万字?!

他先翻到最后,看到了签名。

“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平安泰事。”朱祁钰眉头直跳,开篇明义,这是奔着皇帝权责范围来的。

自己到了干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让重臣联袂上书,正君道、明臣职?

“胡尚书,这奏疏太长了,朕且看看再议如何?”朱祁钰看了一点,决定好好研读,这份万言书,可比南衙来的那些读书人为奸臣们狺狺狂吠的万言书,要充实的多。

不仅仅是字数,更加言之有物。

朱祁钰要慎重的对待。

不慎重也不行,这是一本类似于海瑞「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规劝君王行正道,臣子守本分的奏疏。

相比较《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权谋十三卷》也是大部头的书,更是将臣子的种种行为进行了分类。

朱祁钰不讨厌群臣谏言,正如朱元璋嘉纳解缙《大庖西封事》其言,让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

朱元璋听不进去劝吗?只是不愿意听那些元儒忠义之士的宽纵之语,却对良言嘉纳。

朱祁钰手中这本奏疏,分量很重。

胡濙无奈的说道:“其实臣上这奏疏没啥用,陛下所行皆为大道,何须规劝?”

恩泽后世?

《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但凡建文朝听进去一句话,也不会被燕府夺了天下。

太平十策中最后一策就是振武,武举定式,卫所儒学堂增加武学等等。

朱祁钰一愣,笑着说道:“那为什么还要上?”

胡濙脸色愠怒的说道:“那帮摇唇鼓舌的蠢货,上了一本胡言乱语、废话连篇的万言书,若是臣不上一本万言书,以正视听,礼法何在?”

“所以就有了这本《谏治国君道臣义疏》。”

第四百二十四章 这就是贤臣良相?

众多的诗社们笔正,为了他们背后依仗之人,上了一本不知其云的万言书,胡濙就不得不上一本万言书,以正视听,维持礼法。

即便是触怒了皇帝,他也是必须要做的,这是他作为礼部尚书的职能。

朱祁钰笑着说道:“怎么会没有用呢?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朱祁钰这句话是出自《刘向说苑》,朱元璋有几本特别喜欢的书分别是《道德经》、《韵府》、《心经》、《刘向说苑》。

朱元璋还亲自注解了道德经,并且以此去甚、去奢、去泰。

刘向说苑,是朱元璋爱不释手的另外一本书,主要讲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纵横之论。

刘向是西汉时候汉宣帝时代的人物,他主要的成就治《春秋榖梁传》、《列女传》、《战国策》和儿子一起编纂了《山海经》。

韵府,是一种类书,是宋末元初阴时夫所写,写词和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朱元璋在定鼎之前,识字不多,更别说引经据典了。

但是元儒义士们上奏疏,总是各种引经据典,欺负老朱不识字,朱元璋为了看懂读书人到底想说什么,才抱着韵府这本类书,翻看典故,也就是当字典用。

心经,就是唐玄奘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一本翻译梵文的哲学书籍。

解缙曾经激烈的批评了朱元璋不该看这四本书,因为这四本书一本比一本离经叛道。

《说苑》已经足够离谱了,说的是先秦纵横之论。

《韵府》更是抄辑秽芜,略无可采,后来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类书,就是为了实现当初对朱元璋的承诺,写一本大明的类书。

朱元璋批注道德经用了整整八年的功夫,当时批注完成的时候,儒生无不骇然,难道高皇帝要弃儒学而不用了吗?

解缙等人的入朝,标志着大明朝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读书人,而不用再受气元儒义士们的气了。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