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帝国双璧之子(汉)(19)
哼,叫你们这些老匹夫再说朕不行?
朕雄风不改!
或许是刘玥极大地帮助刘小猪挽了尊,此后,即便是刘据这个皇子出生,也没能影响武帝分出一部分疼爱给刘玥。
这一回,刘玥的婚嫁之事,便是刘彻亲自与王太后商议的。
事情只是有这么个苗头,王太后还未叫人将阳信请进宫去探问,消息就被刘玥带出了宫。
刘玥的意思很明了:“姑母,我与襄表兄只在幼年见过两次,素来只拿他当亲眷。可表兄若是成了……我的夫婿,便不同了。他先得是国婿,然后才能是我的家人。”
身为公主,她早就过了一心觅良人的少女心思。
如今所求,不过是想要尽力两全。
刚到及笄之年的小女娘,行事还未完全成熟起来,谈及自己的婚事也会有些脸红羞涩。
但她到
39. 素混凝土路 长安排.水系统(一更)……
刘小据从出生以来,一向是让他父皇母后省心的。
对小家伙而言,从出生起他便是大汉皇族,是帝王之子大殿下。他磕磕绊绊,叫自己顺着皇帝期望的样子努力生长,哪怕只是偶尔一次,父皇露出失望或是不耐的神色,他都会难过好几日。
初时,刘小据甚至还会在母后面前掉眼泪。那时候,卫子夫总会温柔的将他揽在怀中,说着“据儿要好好的,不能再……”。
刘小据从来没有听清楚过,母后口中所言具体指的是什么。
听着母后在耳边低低啜泣,年幼的小殿下只会努力伸出小手,给卫子夫擦擦灼热又止不住的泪。
像这样的事发生过两次之后,他不愿再看母后眼中流露的怜惜与悲伤之情,便再也没在人前叫屈过了。
宫中岁月长,母后她还是一个人的时候,一定是很不容易才熬过来的。
于是,随着殿下一日日越发有小君子的风采,越来越多的朝臣外戚在与陛下闲话家常时,也会顺带夸上一句“殿下性沉稳聪颖,是我大汉之福”,惹得刘彻大喜。
皇帝陛下只当是是皇家的孩子要明理成熟得早一些,他儿子不过才五岁,就已经学会独自将心事和忧愁藏起来,在没人处自己消化。
嗯,是块当君主的料子。
刘彻对此有几分欢喜,又有一丢丢不大乐意的样子。
没人察觉到皇帝陛下这点微妙的心思,卫子夫亦是。
她只是惊讶于儿子突然的成熟。
对此,刘小据只跟他母后讲了一句自己悟到的真理:“父皇不单只是我的阿父,更是大汉的皇帝。”
而我刘据,要做皇帝皇后的儿子,就不能像普通的小孩子那样遇了事就撒娇、抱怨、委屈,然后放弃。他必须默默地趁人不注意,赶紧将眼泪擦干了,再爬起将事情解决才好。
小殿下虽然没有将话都说透,卫子夫又怎么会不懂。
对于刘据的选择,她这个做阿母的实在是有些忧心忡忡。卫子夫行事一向谨慎,更有奇异的直觉,她总隐隐觉得,与刘彻做父子不能如此。
帝后一人各怀心思,对刘据的成长并未多加干涉。
没成想,这才去了书肆几日,就变成了这副德行?
刘彻怔在坐榻上小半晌,
40. 西汉白雨 谁人不识霍汉去病(二更)……
长安城在京郊是有蓄水库的。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考量,大汉此时都正处在一个天灾**双重压榨的年代。即便是一国的都城长安,也不可避免的发生过多次旱灾。
因此,在刘彻登基之前,文帝、景帝都分在长安周边建过供水的水库。到了刘彻手上,因为连年战事吃紧,便沿用了先帝建设的蓄水库。
长安不曾旱灾已有些念头,这叫刘彻多少有些松懈,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上天护佑的天选。
可卫无忧却很清楚的知晓,事实并非如此。
四年后的元寿三年,长安会席卷一场历时弥久的旱灾。这场旱灾在历史的边角记载中,不过是几串冰冷的数字。
旱灾结束之后,刘彻命人在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门,建设了一座更完备的供水系统,称为“昆明池”。
对外,皇帝陛下甚至寻了个由头,用的建池理由是“汉军练习水战备用”。
卫无忧本不愿对这种大的历史走向进行干预。
这毕竟是天灾,当下时代的生产力不足以应对这份天灾,这种情况下,他若非要横插一脚,迎来的未必是他乐意见到的成果。
在刘彻提出修缮长安成主干道的提议之前,小萝卜丁都是这么想的。
可现在,有了一个现成的机会,能让他们提前将雨水收集起来,用排水系统天然形成一个供水系统,只用作旱灾时的农田灌溉,应当也不用太考虑净水循环那一套。
卫无忧暂且没告诉刘彻自己的想法,又回应了几个修路的小问题之后,被武帝留了共用一餐“日中”。
这年头,皇帝有四餐饭食可用,还是比他们要舒服不少的。
卫无忧小盆友原本还想客套两句,故作推辞一下,谁成想,霍去病这厮忒不见外,刘彻留的分明是小崽子,小霍抢先应声:“多谢陛下,臣早就馋了您前两日在上林苑猎到的几只野兔了。”
刘彻哼笑:“朕那日就瞧出来了!”
他招招手唤来四喜:“去跟膳房知会一声,朕留了去病父子共用日中,将兔子宰了,酒也新开一坛出来,余下的他们看着办。”
四喜应声退下,忙忙张张吩咐办差去。
君臣闲聊了不到一刻钟,也不知是不是刘彻命人去传了消息,卫长公
41. 父子情 无忧,做你阿父我很知足。(一……